曹溪寺是云南省著名的佛教寺院,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昆明市安寧市溫泉街道龍溪路,以“天涵寶月”、“珍珠泉”、“三潮圣水”奇觀而聞名。曹溪寺始建于宋代(大理國時期),建筑總體布局為常見四合院式,主殿寶華閣為全國罕見木質殿宇。殿內供奉的觀音、文殊、普賢三圣像,是國內少見的宋代造像。
曹溪寺南臨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坐西向東,俯瞰螳螂川,與“天下第一湯”遙遙相望。曹溪映月、曇花一現等皆為曹溪寺聞名于世之景。正是這些美景,吸引著古今大批文人騷客到此游覽。
曹溪寺盛景
曹溪映月
曹溪寺大殿重檐間,鑿有一個直徑42厘米的圓孔。每隔一個甲子中秋的夜晚,月光會由圓孔射入大殿,不偏不倚地恰好照到釋迦牟尼佛像的前額上。
那時,溫柔的月亮,像一面圓形寶鏡,緩緩上升,照在佛像身上的月光卻漸漸下移,一直照到佛像的肚臍后才慢慢消失,這一奇觀被人們稱為“天涵寶月”,又稱“曹溪映月”。
曇花一現
曹溪寺中元代所植的曇樹和梅樹,夏秋之際,古樹繁花。道成禪師重修寺宇后,鑒于曇花花期極短,開放時異香撲鼻,因在樹左辟出寶華閣。
嘉靖二十二年,楊慎再次游寺,看到“曇花一現”景觀,寫下古色古香的辭賦體《寶華閣記》,刻碑于寺內。曹溪寺“法燈復明”后,吸引著不少文士,前來誦讀“莊介遺碑”。
曹溪寺歷史興衰
明朝楊慎記盛衰
在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筆下,曹溪寺全盛時期,樓殿矗立,僧俗誦經之聲此落彼起,寺管田產片片相連,每年的田租收入可觀,寺里供應的齋飯,一頓有千人就食。
后來兵燹破壞,寺宇塌毀,僧眾星散,經籍碑刻蕩然無存。寺院由盛轉衰,當年的聲名逐漸被人淡忘,直至道成禪師大修后,才漸漸復興。
清朝時期的重修
經歷明清之際的戰火,曹溪寺再次衰敗。清康熙二十九年,云貴總督范承勛游寺,捐建了三間“護花山房”。云南按察使佟世雍發動全省官員捐俸,重修曹溪寺。
康熙三十三年,全寺大修竣工,范承勛和滇撫王繼文寫有碑記。佟氏除題書“天涵寶月”懸于正殿外,并建有傍花樓,寫有《傍花樓記》。王繼文重修圣水三潮泉亭,親題“吐納靈潮”。
新中國至今的曹溪禪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對全寺進行維修。1956年宣布曹溪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管理處加強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寺內彩畫一新。并繪有《九龍圖》、《西游記》組畫,裝飾門頭壁間。現存的碑刻,陳列于碑廊,供人鑒賞。其中崇禎御筆“松風水月”,乃民國年間由省外拓片來滇翻刻。
如今步入新時代,曹溪寺作為昆明當地高僧們聚集的佛教中心,幾乎每天都舉行著傳統供奉佛祖的儀式,寺內的梵鐘因音色雄渾而遠近聞名。
珍貴文物
曹溪寺大殿正面“西方三圣”(阿彌陀佛中坐,觀音、大勢至兩菩薩左右脅侍),壁后“華嚴三圣”(釋迦中坐,文殊、普賢脅侍)木雕像,1956年經全國佛協副會長周叔伽鑒定,乃宋代遺物。
1943年,原交通部技術廳機務室駐寺期間,通過測算,設計制作出“曹溪日晷”,置于大殿前院。它是測量隊住在寺里仿古代形制所制,由一根石柱和頂端的方石構成。上面刻著的標有讀數的半圓弧線和方石中央垂直安著的一根銅針,顯示出曹溪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