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各莊村農舍改造


項目位于北京西南郊區(qū)的大興縣龐各莊鎮(zhèn)常各莊村,改造的對象是一棟有著超過40年歷史的破舊農舍。原有的建筑是京郊農村中常見的一層磚木結構。屋內沒有上下水,陳設簡陋,光線昏暗,墻壁被幾十年做飯的煙火熏的漆黑一片。南向的院落由于將農用三輪停放在了最里邊,完全變成了一個車道。
最為糟糕的是建筑的室內地坪比外邊的院子低了近20公分,大雨時會發(fā)生院中的雨水倒灌進屋的情況,而這也極大的威脅到了結構的安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項目所在的地區(qū)嚴重缺水,村里幾乎每天都會停水,而且還總是發(fā)生在用水高峰的晚上,給住戶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改造設計是北京衛(wèi)視的一檔真人秀節(jié)目,因此建造成本和施工周期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可使用的經費約30萬元人民幣不僅涵蓋了從場地及建筑改造,室內硬裝,直至家具燈具和配飾軟裝的所有費用,還為住戶購置了一些簡單的家用電器。由于播出日期已定,設計加上施工的時間也被限定在了45天。

針對水的問題,我們將排水與節(jié)水一并考慮。一方面,我們提升了室內地面,調整了室外地面并重新鋪設了排水溝。另一方面,我們在院子的端頭修建了蓄水池,將院子兩側屋頂?shù)挠晁占饋硌h(huán)利用。這不僅是達到了節(jié)水的目的,同時也極大的減少了強降雨時院中的短時匯水量,使得院中的雨水可以及時排凈。在晚間停水時,收集的雨水可以做為沖廁用水的補充水源。

在功能布局上,經過與住戶的仔細溝通,在充分的了解了住戶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我們對原有的布局做出了很大的調整。

首先,我們將原來停放在院子端頭的農用三輪車移至大門外停放,使得院子可以被重新加以利用。沿墻的綠化為室內空間創(chuàng)造出了可視的景觀。由于當?shù)赜胁荒茉诒眽﹂_窗的習俗,我們將所有的收納功能都集中到了北墻一側,所有的居住功能都安排在了南邊采光更為充足的一側。


鑒于房屋東西狹長的特點,中間的部分安排為公共的開放空間,長輩的臥室和客人的臥室這些較為私密的空間則被分置于東西兩側,避免相互之間的干擾。由于地面高度的提升,梁下的凈空高度只剩下不到2.1米,加上原有的簡易的吊頂,十分低矮壓抑。我們將原有的吊頂全部拆除,露出了木結構及秸稈鋪裝的屋頂肌理。在做了簡單的清理及維護后,盡量保持了它上面的歲月痕跡。


另外我們有意將南側的維護結構向外推出了約50公分,將承重用的木柱保護在了室內免受室外風雨的侵襲,同時木結構柱也得以單獨暴露在室內空間中成為了一種自然的裝飾。


在場地勘測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房屋同西側鄰居家院墻之間有一道寬約80公分的狹長走道。于是我們在室內走廊盡端的西墻上開了一條景窗,窗外種植的綠竹成了狹長走道的對景,搖曳的竹影也進一步將室內空間同自然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在家具用品的選擇上我們盡量是就地取材,保留下的水缸成為了茶幾和傘筒,破舊的木條凳重新打磨后擺在床前放置衣物,原先已然無法使用的花格門則成為了主臥室里可以攀扶的屏風。


△改造前平面圖


△改造后平面圖
文/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