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古鎮在浙江嵊州之西,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寧年間,受皇帝敕封的義門裘氏從婺州分遷此地,裘氏以崇尚仁義為本,故名其地為崇仁。自南宋以來,出過不少人才,單裘氏一族,就有4個進士,38名舉人,仕宦者幾十人。
崇仁,是一座美麗幽靜的江南古鎮。它至今仍保留著龐大的古建筑群,雖然歷經千年但風貌依舊。古建筑連片成群,具有宋朝遺風、明清特色。群內廟宇、祠堂、古戲臺、民居、牌坊、藥鋪、店房、橋梁、池塘、水井一應俱全。以玉山公祠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臺門就有100余座,臺門之間用跨街樓鉤連,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體現了先人“分戶合族、聚只一家”的遺風。
崇仁古鎮規模宏大,總面積達30公頃,其中精華區域面積3公頃。崇仁古建筑數量眾多,從明、清至民國序列完整,類型豐富。保存基本完整的民居、宗祠等建筑154處,茶亭、路亭等14處。其眾多的建筑類型,特別是大型的老臺門、宗廟建筑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建筑工藝精美、規模宏大、用材考究,代表清中后期地方民居建筑設計和施工的高超工藝水平,在建筑歷史及傳統民居建筑等領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尤其是其建筑裝飾精工細作,石雕、磚雕、木雕、灰塑、題刻、書法、彩繪技藝熟練、工藝水平高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崇仁的明清建筑多為封閉式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其屋脊、出檐、馬頭墻有磚雕裝飾,氣勢雄偉,典雅莊重。其中敬承書屋照壁的磚雕堆塑,數量之多、工藝之精、構思之巧妙,堪稱一絕。
崇仁古建筑的石材多取于村北五里許的石宕,一座臺門建筑需上百噸石材,門框、門檻、臺階、沿階石、柱礎等用的都是石材。值得一提的是翰平臺門的石雕,石門楣刻“佳氣絪靈”四個陽文大字,俊秀清晰,兩旁浮雕鳳凰,鳳凰舒展著美麗的長尾羽,門框的上框底面正中鏤刻半球形龍頭,玲瓏剔透,凸顯石匠雕刻的功夫不凡。
在崇仁古鎮,木雕是每家每戶不可缺少的。幾乎每家臺門室內的窗、側屋的門、屋檐下的牛腿都是做工精巧,雕刻有人物傳奇、花卉鳥獸等,藝術題材豐富。如朝北臺門的道地四周全是雕花門窗,眾多人物儀態萬方,細膩逼真,呼之欲出。而百鹿臺門的檁有99只姿態不同的鹿,加上道地中央石子嵌成的一只鹿,上下呼應,總共有一百只鹿。
崇仁的核心保護區傳統村落風貌保存相對完整,類型多樣。自三國時至解放后,歷代遺跡均有保存或記載。崇仁有“上裘和下裘”之分,民諺有“打架驗傷井頭房、穿靴戴頂后門塘、挑腳掮樹上二房”,具體就是說井頭房(現石井臺門周圍)都是當官有權勢的,后門塘周圍住的都是有錢的富產,而上裘二房就是下層出賣勞動力的,因此其建筑特征具有明顯的不同。
崇仁古鎮城鎮建設結構體系完整,堪稱浙江傳統村落建設的典范。崇仁的傳統村落從選址到建設,從建筑到街道格局,從功能結構到空間結構,從基礎設施到防御體系布局合理,結構完備。崇仁曾經還有完善的安全防御和管理體系,根據當地人的回憶和家譜記載,在古鎮東西南北四個入口處原來各有一“柵門”,分別有“古杏花村”“吾道南行”“義門理路”和“北道管鑰”四塊匾額,實際上相當于進鎮的四個城門,柵門關閉后外人無法進入鎮內。在鎮內又有若干個小柵門,將全鎮劃分為若干個街坊,夜晚關閉互不干擾。崇仁古鎮內還有古井51口,加上幾處布局均衡的池塘,形成了完備、合理的消防系統。
縱觀崇仁古鎮的歷史發展脈絡、建筑特色與文化內涵,其中的許多現象值得深入研究。在一定意義上,它體現了浙東山區中小城鎮的歷史發展、物質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的衍化過程,是當時社會發展水平和文化狀況的標尺。崇仁古鎮,是江南民居建筑技術、傳統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