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石矍村,位于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鎮,始建于唐代,歷史已超過1400年,村內現存傳統建筑大多修建于明清年代,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這里還是南朝高州太守馮寶、冼夫人渡瓊置州登岸之地,也是馮氏先祖最早居住之村,同時也是冼夫人最后的留芳之地,被稱為“冼夫人村”。2015年11月,石石矍村整村被列為第三批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石石矍村的文化遺存,是冼夫人文化的最重要源頭,是海南民居建筑的典范,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的基地,主要有冼夫人及其后裔墓群、馮進勇家庭墓、海南馮氏大宗祠及陽夏廟、馮公祠等。
冼夫人當年行軍作戰的的遺存:鎮船石(長2.98米,寬0.62米,重1噸多)、功力石、古水井、飲馬湖(梳狀,水面40畝)。冼夫人墓園及其后裔墓群幾十處,面積約70畝。冼夫人陵冢為條石疊砌而成,下部呈八角體,上部呈半球體,頂部為球體,共9層。冢前有金童、玉女墓以及香爐、石碑,冢后有太監、候仙墓。1994年被列為澄邁縣文物保護單位。
馮進勇家族墓。面積約1畝,內有宋、元朝代的石冢多座,頗具當時風貌。2001年被列為澄邁縣文物保護單位。
海南馮氏大宗祠及陽夏廟。馮氏大宗祠建于隋煬帝大業5年,即公元609年,坐癸向丁,主要建筑呈三路三進布局:中路是主體,有大門、前殿將軍第、中殿譙國殿、后殿始平堂,左路有左殿陽夏廟,右路有右殿出嗣堂(1994年拆除建石石矍小學)。整座院落四周圍干部墻,形成一個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庭院寬敞的格局。各殿堂均為八角石丁山墻,內勢木柱柁墩抬梁,柱磉、柁梁、屋脊、檐墻等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灰雕、磚雕、陶雕、壁畫等多種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法有陽刻、陰刻、鏤空等多種,彩繪色彩艷麗,景物逼真生動,人物栩栩如生。圖案內容多是桂花、芙蓉花、萱草、海棠、蓮花、云、龍、鳳、麒麟等吉祥物和廣為流傳的吉祥典故,如"仙姬送子"、"鯉跳龍門"、"麒麟獻瑞"、"斗酒詩百篇"、"姜太公垂釣|、""福壽綿長"等,反映了人們追求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延年益壽、事業發達、生活美滿的美好愿望。馮氏大宗祠堪稱海南傳統建筑的杰作、古代宗祠建筑的高麗名片,承載著海南千年歷史,沉淀著深厚的文化涵層。2001年11月,被列為澄邁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公祠(含文林馮公祠、次世中房祠和廣文第)。馮公祠始建于明代,現存堂屋8座,用地面積約2畝。其建筑布局與大宗祠相似,但具有明朝特色。文林馮公祠保存較好,次世中房祠次之,廣文第毀壞嚴重。三祠于2001年被列為澄邁縣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