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卵石為墻、為巷,曲徑迎幽,院落深深,漫步探索泰順南浦溪鎮庫村古村落,就是在唐宋遺韻永久不散的人文氣息中讀取厚重的歷史記憶。這個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近年通過保護利用,不僅讓散落的歷史文化“珍珠”重放光彩,還通過文創植入、文創產品開發,讓歷史的記憶“活”起來。
不久前通車的文泰高速在南浦溪鎮設有互通口,納入溫州一小時交通圈的庫村古村落如今拉近了與現代社會的距離。南浦溪鎮政府透露說,古村落正在努力爭取成為今年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產業博覽會分會場,“高速通車解決了此前制約庫村的交通問題,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也相對成熟,具備成為分會場的條件,庫村需要文博會這個平臺和機會,展示‘活’起來的古村落歷史記憶,重現鮮活的唐宋遺風。”
千年歷史記憶提供文創源泉
庫村古民居始建于晚唐,吳畦、包全等先賢于此地建宅隱居,后世繁衍遂成。經五代、宋、元、明、清,古村落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布局沿襲唐宋時期的特色,具唐宋遺風,又因為街巷、山墻等皆用鵝卵石砌造,被稱為“石頭村”“鵝卵石的城堡”。庫村是泰順古民居建筑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上榜中國第四批傳統古村落名單。
據南浦溪鎮黨委委員金林海介紹,古村落面積9.7公頃,其中古建筑面積3.7萬平方米,共有43座古建筑,以宋時的世英門為界,分為包宅、吳宅兩個村落。除古民居外,還有吳畦園陵、世英門、清陰井、古戲臺、牌坊和古樹、古道等主要歷史遺存。
古村內古民居一般以堂號命名,一是有明顯的姓氏特征的堂號,二是沒明顯姓氏特征的堂號,其中以有姓氏特征的堂號居多,往往根據先人郡望、德望、操行、功業、科第、字號、著述、居住地等來命名,以示家世顯赫,或藉以弘揚祖德,啟裕后人。沒有明顯姓氏特征的堂號主要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語和前人的佳句,也有的取義于體現訓勉后人積極向上的詞語。“在文博會上,古民居、唐宋遺風、人文古跡等共同組成的千年歷史記憶,和以此為源泉源源不斷的古村落文創,都會向大家盡情呈現。”金林海說。
保護開發助歷史文化傳承發展
南浦溪鎮是2016年設立的年輕小鎮,2017年開始至今,當地政府累計投入5000萬元,在“小規模、漸進式、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上啟動了對庫村古村落修復和商業街立面裝飾改造工程,并通過實施立面改造、地面古道等唐宋遺風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十大工程,保持了古村落整體風貌統一,使新老建筑在傳統街區中和諧共存。
古村落亮化工程使得清陰亭、吳宅古戲臺、孝節牌坊、廊橋、老街茶館等建筑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勾勒了古村老街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文化“外形”。古村落結合現代文明,走出原先的沉寂,和游客互動,更有活力和趣味。
更重要的是,古村落“以古建為形,以文化體驗及商業業態為魂”,深挖民間藝人的非遺文化演藝、文創工坊的傳統制作工藝體驗等文化傳承,改建和提升庫村歷史文化展示館、清廉文化教育基地、紅粬九層糕作坊等鄉村活態體驗場館,讓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60歲的庫村人家工坊負責人蔡春衣,原是一個從業40多年的老裁縫,近年看到了庫村古村落的文化傳承需求和文創的發展,他創辦的工坊在挖掘、開發和銷售茶枕、藍夾擷手袋、手信等本地手工工藝品的同時,也在努力結合古村落歷史記憶推出文創產品。“我們希望通過溫州文博會,讓更多人讀取庫村‘活’的歷史記憶。”蔡春衣說。
古村落迎來“高速效應”
文泰高速開通的第一個春節,南浦溪鎮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流、車流和消費熱潮。春節期間僅南浦溪高速收費站車流量就達5.35萬輛次,“家庭團、親子游”等中短途游成為南浦溪的一道風景。
作為泰順旅游網紅打卡點的庫村古村落,也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藝術采風愛好者走進庫村,感受文化、觀賞風景、體驗民俗,南浦溪景區及庫村古村落周邊主要農家樂甚至出現一桌難求的情況。
金林海告訴記者,南浦溪將繼續全力以赴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升級,目標是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對以庫村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街區進行保護修繕、適當開發、管理提升,將南浦溪唐宋遺風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泰順縣乃至溫州市文化旅游“重要窗口”的靚麗名片,“如果成為今年溫州文博會分會場,庫村古村落還能借助文博會平臺,集聚泰順各地的文創產品,助推這個目標的加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