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市稷山縣,古代稱為“高涼邑”,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中國的農業(yè)始祖、五谷主神后稷就曾經在這里教人們耕作,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從這里開始。源遠流長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稷山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位于稷山縣城中心的稷山稷王廟。
黃帝的玄孫,帝嚳的長子,周朝的姬氏的始祖,后稷姓姬,名棄。幾千年來,作為第一個種植稷和麥的人,被帝王百姓崇敬。據(jù)說,后稷死后被安葬在稷山南50華里城南的稷王山上,自古以來,每年農歷四月十七日,當?shù)厝嗣穸家金⑼跎脚e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為方便祭祀,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稷王廟遷到了現(xiàn)在的地方。整廟坐北朝南,為二進院落,占地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中軸線上,山門、獻殿、后稷樓、卦亭、姜子廟等建筑依次排列,兩側有鐘樓和鼓樓。因稷王廟在道光十年曾遭遇火災,現(xiàn)存建筑除姜王廟外,多為清代重建。
在稷山稷王廟,最大的看點就是“古建三絕”——石雕、琉璃和木刻。山西是琉璃的發(fā)源地之一,其制作精良、品質優(yōu)良、造型美麗、色彩艷麗,在全國名列前茅,自古有“晉地琉璃天下”之稱。稷王廟建筑上各式各樣的琉璃飾物流光溢彩,明麗奪目,讓游客在進入廟門前驚嘆不已。
進了山門口,首先看見的是獻殿和鐘鼓樓。三樓巧妙地利用了借位,構成正面的整體結構。祭壇的門楣上刻有“立我蒸民”匾額,其典故出自我國古代的民歌《康衢歌》。在這里,“立”與“?!保罢裘瘛迸c“臣民”,寓意:“稷王教導百姓耕作,使他們豐衣足食”。
正殿前后檐下立欄板上,保存著四幅清道光年間農事勞動的木雕,內容有:舉谷穗作稷王,耕種種田的農夫,默默耕耘的牛馬,碾滾的碌魚,揚谷的扇車等,詳細記載了古人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一整套農事活動,是研究我國古代農耕文化,尤其是農具發(fā)展演變的珍貴圖畫資料。
祭壇的后面,是后稷樓,高30多米。樓前門廊外有兩塊整塊石頭雕成的盤龍石柱,其中一塊在東面是云騰浪涌的水龍,另一塊在西面是火龍,兩塊的浮雕高度達10厘米,技高一籌,比北京故宮、解州關帝廟的盤龍石柱都高,代表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
根據(jù)《詩經》的記載:“禹治水旱,平定水旱,后稷乃始播百谷。作為最先種植稷和麥的人,后稷被帝堯尊為農師,帝舜時任稷官,管理農事,教民耕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官。在他的領導下,遠渡重洋,告別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yè),開創(chuàng)了中華古代農耕文明的先河,幾千年來一直為帝王百姓所崇敬。
后稷樓后有姜廟,廟中供奉著太皇太后,后稷之母姜氏。值得注意的是,姜氏殿的木構結構為元代所建,屋檐琉璃裝飾為元代遺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2006年,稷山稷王廟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后稷祭祀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