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古村位于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的最北端,距贛州市區約63公里,毗鄰興國和萬安。白鷺建村距今約870多年。
白鷺古村贛派建筑群是贛縣區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建筑,原有近6萬平方米的贛派建筑,由于戰爭原因,其中保存較完好的古祠堂、古民居只有69棟,能居住的只有30多棟,素有研究”明清古建筑活博物館”之稱,也是中國十大古村之一,村內的王太夫人祠、世昌堂、恢烈公祠、興復堂、古戲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賞。
從池塘旁的小路走進古村,映入眼簾的便是清一色連片的黑瓦青磚,縱橫交錯的小道、連片的馬頭墻和突起的眾多牌坊式門樓勾勒出村落美麗的輪廓,氣勢非凡。
沿著村內的游覽指示牌,走在古村的青磚鵝卵石的道路上,撲面而來的古村特有的古韻氣息,給人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內心無比的安寧。
不一會便可以看到白鷺古村的王牌景點——王太夫人祠。這是中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這是為了頌揚誥命夫人——王夫人多施善行的美德而建的,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下,能以女士命名,可想而知,王夫人的品行有多高尚。
王太夫人祠位于白鷺古村東側,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與鐘愈昌所建的“恢烈公祠”相通。王太夫人祠門前是八字型門樓,有3個石臺階。門正上方圓圓的圖案里面似乎是藏著個“王”字。祠堂前后二進,天井寬大,二進明臺高40厘米,從二進后天井可拾級而上二樓廊,一進樓面低于二進樓面,繞天井形成廻形樓廊,樓廊等裝修簡單別致,而八字門樓可比白鷺其它一般門樓寬闊,異常恢宏壯麗。門樓上方的灰塑圖案十分精美,麒麟、鰲魚、鳳凰、蝙蝠、葫蘆、靈芝、萬字等圖案層次分明,立意深遠。
王太夫人生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于道光二年(1822年),為原嘉興知府鐘崇儼之生母,初朝廷冊封為大慕人,誥贈太淑人。其為人嫻淑仁慈,樂善好施,深受族人的愛戴和敬重。后人立祠以作紀念,祠堂門樓恢宏壯麗,灰雕門罩工筆細膩,雕花飾物彰顯出女性祠堂的特點。
在王太夫人祠不遠處,便是古戲臺。古戲臺位于白鷺古村東北面,是“東河戲”表演場所之地。東河戲發源并流傳江西東河(貢江)故而得名,源于明嘉靖年間贛縣清唱“坐堂班”,于清初正式形成,唱高腔、昆曲,后陸續吸收二簧、西皮等亂談腔,是江西古老戲種之一,是白鷺鐘崇儼父子創建的。古戲臺正是演出“東河戲”的重要場所。
戲臺不大但是古韻滿滿,沿著臺階往上,戲臺后方別有洞天,正前方是一個池塘,左側是個繡花樓,磚木結構,做工精細雅致。繡花樓為位于白鷺古村北面,為白鷺富家小姐相親尋郞的地方,繡花樓共有三進,一進為父親輩親戚,二進為母親輩親戚,最后最為小姐駐足處。
再走上幾個石臺階,我們看到的是個“恢烈公祠”的大院門,前后三棟,為白鷺古村最大的的聯體建筑,屋內僅大小天井就16個,與“九井十八廳”相當。大堂內還有兩個保存完整的石墩,又名“冷板凳”。除了石墩,大堂內還有金磚,金磚為正方形,又黑又厚,一側刻有印記。大堂的天井為典型的江南園林特色,被人們稱為“山溝里的大觀園”。
從恢烈公祠出來,再往前走一段便可以看見世昌堂,中門巨匾橫書"鐘氏宗祠"鎏金大字,宏偉壯闊!這里是奉祀鐘氏白鷺開山始祖鐘興的祠堂,同時也是白鷺村最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動場所,院外廣場寬闊,坦蕩如砥,舉辦活動時熱鬧非凡的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據傳鐘興,字世昌。后人為紀念先祖,在鐘興結廬牧鴨之地拓址建祠,稱“世昌堂”。歷經數十次重修擴建。建筑系20世紀40年代末在原址按原布局、原位置重修,祠堂占地400平方米,為三進,以重檐構架為特色。祠堂正門門首巨匾橫書“世昌堂”,中門巨匾橫書“鐘氏宗祠”鎏金大字,照壁(院墻)上橫書“越國世家”黑體字。
在世昌堂旁邊的是構造異常獨特的洪宇堂,門前的是少有的出五跳如意斗拱結構屋檐,俗稱木方壘砌的"雀巢",其突出部分還雕有各種精美的花鳥,令人贊嘆不已!當地人告訴我們,主人是一救死扶傷,德高望重的名醫,受了皇上嘉獎,方建此堂,即使是一品官員,到了此地,也要下馬。
除此之外,白鷺古村中的景點還有很多很多,漫步于其中,一步一景,仿佛在拆盲盒一般,處處都有驚喜,一座座風采各異的祠堂、一幅幅磚雕石雕、一條條錯落有致的小巷幽徑都讓人回味無窮。
這里有古老歷史留下的榮耀,這里有敘說往事的門樓花窗、古老宗祠。一起去這個寧靜悠遠、令人流連忘返的古村落感受遠離城市喧囂后難得的清靜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