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曾親自調研和點贊過金東雅里村、磐安管頭村等地,他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重要論斷,實施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等重要工程,都為金華的鄉村振興之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0多年間,金華農村環境面貌普遍改善,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美鄉村成為浙江綠色發展的一個個美麗窗口。一條鄉村振興之路,在八婺大地鋪展。
上月18日,金華市鄉村振興學院成立儀式在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舉行,這標志著金華鄉村振興的理論研究和產學實踐邁向新高度;上月31日,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發文,金華獲評2020年度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優秀,再次交出高分答卷。
繪就生態新底色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在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9天后,他又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發表評論:“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10多年來,金華人民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堅定不移走下去,持續整治環境污染、不斷提升生態優勢、接續培育生態文化,為高水平推進浙中大花園建設加壓奮進,讓綠色成為金華發展最耀眼、最動人的底色。
2013年,全省“五水共治”的發令槍在“水晶玻璃之都”浦江打響。拆除違建水晶加工場所110多萬平方米,關停取締水晶加工戶2萬多戶,轉移流動人口10萬余;投資約20億元,新建中部、東部、南部、西部4個水晶集聚園區,實現統一治污、集聚發展;大力發展美麗經濟,促進鄉村振興……
在金華,生態治水碩果不勝枚舉。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開展重污染高耗能行業和水晶、廢塑、五金鑄造等塊狀行業整治的同時,通過載體創新、動態管理和激發區域活力,全市縣級以上河道和815座水庫完成管理范圍劃界,創建省、市美麗河湖28條(個),農村水系激活整治獲評“2019年民生示范工程”,連續6年奪得浙江治水最高獎“大禹鼎”。
去年,金華市控以上地表水斷面、出境和交接斷面水質100%達到或優于Ⅲ類,成為全國首批12個達到治理目標、黑臭水體消除比例100%地市之一,是浙江唯一一個河湖長制工作受水利部激勵的地級市,獲獎勵資金4000萬元。
“五水共治”讓越來越多的江水奔騰、河水泛漪、湖水蕩波、溪水潺潺,水清魚樂岸綠人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等農村環境建設組合拳,則讓越來越多的鄉村舊貌換新顏,美麗鄉村成為一張金名片。我市還探索總結出“村戶二次四分、可腐爛垃圾就近堆肥利用、需填埋(焚燒)垃圾鎮清運縣處理”的“金華模式”,成為全國首個農村全域推進的地級市、首個頒布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地方立法的地級市。
注入產業生命力
環境美起來了,產業也得跟上來。以業為基,鄉村才會有生命力。
在磐安縣尖山鎮烏石村,隨處可見庭院式的新式農房,花樹掩映的自然風光、整潔有序的村容村貌、淳樸和諧的村風民風年年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2006年6月13日下午,習近平一行經兩小時山路顛簸,冒著大雨來到這里調研農家樂情況時,烏石村(當時為管頭村)的產業發展正面臨困境。除了種茶,村民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剛開張的4家農家樂,也有兩家因為游客稀少準備轉行。
“習書記聽后,鼓勵我們要有信心。他說,農家樂是朝陽產業,前途無量,要長期奮斗、持之以恒,一步一個腳印加以推進。”烏石村黨支部書記張威平回憶。習近平的一番話,讓管頭村堅定了信心。16年來,村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囑托,遵循總書記指引的道路,堅定不移發展旅游經濟,農家樂規模得到空前發展。如今,村里年接待游客破7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6億元,戶均收入超10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00元,去年還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古建古村也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正確處理保護歷史文化與村莊建設的關系。要對有價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風光進行保護、整治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使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完美結合。
金華自古是江南重鎮、商埠重地,歷史文化資源豐富,252個村列入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項目,數量居全省第二。我市同步謀劃保護修復與開發利用,找到一條通過招引富有鄉村情懷的投資主體,策劃、激活歷史文化村落的新路子,取得良好的經濟和人文效益。
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引進青創客陳青松,村企聯合修繕古建筑,引進青年旅舍、音樂酒吧、鄉村咖啡、花藝布舍、玉石古玩等10多種新興業態,成為年游客量過百萬的“網紅村”;磐安縣櫸溪村是江南最大的孔氏后裔聚居村落,該縣外嫁的韋育珍包下村上8棟古民居,建立藍蓮生活館、國學體驗館、耕讀體驗館,開發“藍蓮舫”研學、文化交流和品質生活三大業態……
去年,面臨疫情帶來的較大沖擊,全市鄉村旅游仍舊交出漂亮答卷,游客量達3420萬人次,經營收入超21億元,其中古村落新業態貢獻度達35%。
“我們還在培育文化鄉村風景線,計劃依托金義歷史名人底蘊,示范打造跨區域的名人和美鄉村精品帶。”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范冬巖說,這條精品帶全長約50公里,沿線涵蓋10多個精品節點村,串起施光南、艾青、吳晗、陳望道四位文化名人,將成為一條融合文化、生態、休閑、文創、人居等功能的鄉村振興示范帶。
建出和美新農村
走進金義新區曹宅鎮雅里村,一面偌大紅墻上的燙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雅里村通過村莊整治使原來“臟亂差”的村莊變成一個“水清、路平、燈明”的文明村,使原來比較緊張的干群關系變得比較融洽……
這是2003年6月5日,習近平在全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現場會上對雅里的贊語。短短121個字,飽含著他對金華新農村建設的殷切期望。
現場會結束僅6天,習近平又風塵仆仆地去往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調研。從田間地頭到農家村舍,一路走一路看,強調三農工作要適應形勢變化,創新工作思路。花園村自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春季的花園村,桃花盛放,田園、民居、景觀、湖泊錯落有致,村民住著現代化排屋,小區旁就是大公園……“現在的花園村一點不比城里差。”說這話時,花園村黨委書記邵欽祥言語中透著自豪。
從2014年起,花園村通過合并組建,發展村生物醫藥、新型材料、機械制造等產業,持續推動生物醫藥、新型材料、機械制造等產業,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2017年3月,村總人口超6.5萬,其中外來人口超5萬,成了名副其實的“大花園”。去年起,花園村又圍繞空間規劃、社會治理、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服務管理、生態文明建設、要素保障支撐六大體系,啟動55項改革事項,現已基本完成,成為具有浙江辨識度的鄉村振興“重要窗口”。
“各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規劃先行、完善機制,突出重點、統籌協調,通過長期艱苦努力,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這是全省實施“千萬工程”所倡,更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農村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囑托。
這些年來,金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把農村建成了農民生活的幸福家園、市民向往的休閑樂園。
美麗城鎮和“四好農村路”建設高質量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升;武義“后陳經驗”不斷深化,“一肩挑”權力運行監督機制的創新,打造出一支支群眾信賴的農村治理帶頭人隊伍;“八婺好家風”帶動了信用體系建設,村規民約成為群眾的內在修為;“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斷向農村深化延伸,農村群眾基本實現“辦事不出村”……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一個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煥然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