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中華民族的根,在農村;傳承的魂,更在農村。農耕文明孕育的村落,始終是擺脫不掉農耕的劣根性,沉淀的因素越來越多,有好、也有壞,以至于危機處在爆發邊緣。
危機源于:人口問題、土地問題、產業問題、婚姻問題、養老問題、大病問題和傳統習俗衰竭問題。
七大突出問題,歸結于農村的“空心化、老齡化、光棍化”三大背景下,來振興鄉村。鄉村要振興,必須站在三大背景下,解決七大突出問題。
鄉村振興,是農民的振興,是產業的振興,是人才的振興,是生態的振興,更是組織的振興。
解決農民就業及拓寬收入渠道,要靠產業;產業,得靠村“兩委”的精準選擇及招商引資;人才,是產業發展的保障,尤其是年輕有為、熱愛三農的有為青年、新農人。
農村,只要產業發展起來了,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下一個時代,或許動蕩不安,或許快速變革,或許機遇恒生;年輕人,或許就業,或許創業,如何尋找到破局之道。
鄉村振興,已經給你畫出一個賽道。
處在,中美沖突、人口老齡化、房地產泡沫的當下,未富先老已成現實,尤其,80后、85后將不幸成為第一代承受這一代價的第一批人,而90后、00后則將遭到更劇烈的沖擊。
年輕人,為了生存、暗無天日地漂在大都市,還不如選擇上山下鄉,闖出另一條出路。
其實,老一輩的農民,也期盼著返鄉的青年、中年、企業家,歡迎你們回村,帶來新的改變。農村,才會有希望。
鄉村振興,將給年輕人帶來什么機遇呢?
這也,因人而異。世上有坐轎子的,就會有抬轎子的人。不一定,人人都會抓住機遇。
在農村,不談農業,就等于沒說。但,農業能賺到錢的,又有多少?以至于,農民放棄種地,撂荒地越來越多,全國城鎮4.4億就業人員有2.9億農民工,進城務工,另謀出路。
當下,以農業作為突破點,解決多數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問題,要站在“農業+”的角度考慮,注重的是產業的疊加與整合,尤其跨界融合,增加附加值,延長消費鏈。
看政策,抓機遇
今年,“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各地也相繼出臺了區域范圍內的發展計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焦點。
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就提出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
1月,公開征求意見的《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其中提到各級政府應當支持鄉村旅游發展。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4月初,農業農村部首次提出,開展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建設,打造休閑農業升級版。未來五年,建設300個休閑農業重點縣,給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心劑,帶動鄉村振興。
近日,14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依托現有各類園區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的意見》。為破解制約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痛點、堵點問題,強化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入鄉創業平臺支撐,現就支持地方依托現有各類園區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提出相關意見。對首次創業并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可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可以看出,政府也是誠意十足,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
這樣看來,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未來五個年頭,還是農村產業支撐的主力軍。
要是說,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休閑農業更是農業振興的有效路徑。
截至,2019年年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超過290萬家,全國休閑農莊、觀光農園等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到30多萬家,7300多家農民合作社進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截至,2020年11月,我國目前共有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389個,國家級休閑旅游和鄉村旅游示范點641個。
通過數據看,下一個十年,鄉村旅游是一個最大、最活躍、最有潛力的大領域,60億人次的旅游需求主要依靠鄉村旅游完成。
站在“農業+”的角度考慮,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貫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亟需提質升級,衍生出“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三大方向突圍點。
盯市場,抓需求
目前,我們做任何的項目業態,尤其站在“農業+"的角度出發,不可能都像做互聯網企業一樣快速規劃化復制,互聯網企業講的是模式,而文旅、農旅、康業等行業則是差異化體驗。
遵循市場規劃,抓住受眾群體需求,成為當下要考慮到的。“一個潮流、兩個對流、三個需求”將橫行鄉村領域:
1、一個潮流:大休閑的潮流
2、兩個對流:內外對流、城鄉對流
3、三個需求:生態、文化、健康
只有,抓住這三點,在項目業態的選擇上,才不會誤入歧途,運營上的事,看自己能力了。
選項目,找準點
之前,鄉村旅游,經歷了“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脫貧攻堅”一系列政策主導的發展,第一代產品是農家樂,第二代是民宿,如今走的是精品民宿;休閑農業,從“觀光”、“休閑”到“體驗”,已經發展到3.0階段。過去,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發展偏向“量",如今,將更講究“質”,提質升級,亟需改變,朝著精品發展,突破“做大”,變的“更強”。
經歷過“大棚房”問題專項整治行動洗盤,又要經歷環保督查,存活下來的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項目,已成先驅。又遇上了,疫情肆虐的一年多時間,疫情防控常態化,市場復蘇即將開始。
站在“農業+"的角度出發,“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成為主流的升級方向。
從產業扶貧,到產業振興,“農業+”要打破認知邊界,注重的是產業的疊加與整合,尤其跨界融合,增加附加值,延長消費鏈。
從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效率創新重塑產業業態,衍生出: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
農文旅
農文旅融合即“農業+文創+旅游”的發展模式,所謂農文旅融合,指的是鄉村振興需秉持“農業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比如:休閑農業聚集村、農旅融合體驗示范園、休閑農業園區、創意農業、農業休閑度假、休閑農莊、農業主題樂園、共享農場等業態。
農商旅
農商旅融合即“農業+商業+旅游”的發展模式,所謂農商旅融合,指的是田園綜合體所秉持的“生產、生態、生活、生意”同步發展的理念,植入一些微型的田園商業綜合體,服務于周邊自然村落。比如:田園綜合體、生態智慧田園、田園野宿、田園冒險、田園印象演藝等。
農康旅
農康旅融合即“農業+康養+旅游”的發展模式,所謂農康旅融合,指的是“田園康養與旅居度假”有效結合的發展理念,定制化打造“醫、康、養、住、樂、學”六大主題旅居服務,為長者提供從基本生活、社會生活到精神生活層面的全新體驗,呈現“養身、養心、養神”的康養生活方式。田園康養,要以社區整體營造為核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山水田園養生、醫療護理、傳統藝術、農耕手工、文化旅游等綜合的價值產業鏈,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田園生態人居生活區。
總之,不管選在哪個方向,還是根據項目地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結合資源條件,找準切入點。
先策劃,后規劃
確定項目業態之后,得前期籌劃、策劃、規劃設計,才能側重落地。在農村,想做“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等,高效落地,必須因地制宜,結合本地資源,做頂層設計,要有一個跨界融合的方案,布局業態鏈。
處在農村,需從農民利益出發,緊隨市場需求,全面規劃產業發展,做到低碳、綠色和生態可持續發展。
基于一二三產融合的基礎上,將第一產業(農、林、牧、漁)、第二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手工業等)和第三產業(旅游業、房地產業、住宿餐飲業、文化產業等)進行跨界融合。
策劃上,追求極致,瞄準優質、可塑性強的資源,尋找特點,包裝提升成為賣點,顛覆的創意,建設為爆點,形成品牌,打造成獨立的“IP"。然后,靠"IP"來帶產業(農林牧副漁)等,一二三產業融合來發展。
規劃上,根據市場需求,基于國土空間規劃、旅游規劃、產業規劃、組織規劃、鄉村治理體系規劃,要同步進行,綜合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的滲透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合理設計消費鏈和消費場景的營造,全面、科學地植入產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夠可持續發展。
設計上,建筑技術,涉及整體空間、建筑布局和風格,將文化融入建筑,營造建筑風貌特色;也涉及建筑質量和工匠精神;環境風貌,不僅需要有創意的大地景觀,將藝術融入鄉村風貌建設,還要有土壤修復、水環境治理、生態景觀營造等技術;每個分區的具體節點,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結合,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以此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從而產生符合自然規律的自警、自醒行為,在陶冶性情中自娛自樂,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內涵的項目業態是不可持續的,沒有靈魂的項目業態更是難以落地。
最后,學會借助于農業、林業、水利、發改、商務、國土、交通、財稅等相關部門的項目、資金與政策更好地推動自己項目的開發建設,建立與部門協作和產業融合發展,以達到獨自發力與借力使力的多力并舉功效。
相信,按以上的思路操盤,“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等項目業態,落地不是難事,農村有了產業,農民在地接受培訓就業,增加了收入,房子有人住,土地有人種,產業有人做,消費有人來。
至于,土地及建設用地,要靠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用地流轉機制和平臺,合理放開農村建設用地流轉機制。在土地指標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還可以通過原有的點狀宅基地“平移歸并”,解決原住民“破屋換新居”的剛性任務,節省出多余土地指標,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產業升級,人才會回歸,未來五股返鄉力量,包括:返鄉農民、返鄉創業者、本土企業、都市小資和富豪,他們將帶著新的眼光和資本回到鄉村,“農業+”的發展面臨新的變革。
只要機遇在,年輕人始終會回來,從城市工作到鄉村休閑,從旅游方式到生活方式,從鄉村旅游到鄉村旅居,從鄉村旅居到田園康養,將是未來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選擇方向。
年輕人,尋找下一個時代的破局之道,勾勒出,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