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在戰略層面上通過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區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后富的思路,以此打破長久以來積聚的平均主義思想。然而,從我國地理環境來看,版圖幅員遼闊,三級階梯式的地形帶來氣候、資源、交通運輸等差異,以致先富帶后富的思路實現起來難度很大。不過,從整體來看,這是一個正確的戰略選擇,所以被大家所接受。
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是鄉村實現發展和改變的一大契機。很多人會說,農村并不是沒有發展機會。農民有田有地,是他們丟荒、棄耕,是他們懶惰。確實,農村貧困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是無產者、無地者的絕對貧困,而是現金收入能力低、不夠支付教育醫療等過高現金開支的相對貧困。別看我們有13億人口,其實不是所有人口都具有完全購買力,我們并不是13億人口的大市場,而是只有城市有部分支付能力的有限市場,占人口絕大多數比例的農村,購買力其實還是個大問題。
鄉村振興要實現的是城鄉融合新戰略,而中國國土面積70%以上是山區、高原、荒漠,這些地區基本建設在過去的國土資源中屬于不會被開發,沒有潛力的地方。現在這些地方卻因沒有搞過工業而出現了新的機會。
城鄉融合,意味著城市問題需要通過鄉村來解決,鄉村問題也需要通過城市來化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這也是十九大報告關于鄉村振興戰略闡述中的一大新概念,是對城鄉關系認識的一大調整。,于是近年來通過城市反哺鄉村,不僅大資本開始下鄉,甚至連中小企業、鄉賢和市民也在下鄉,提高人們的購買力,帶動鄉村的經濟發展。
以鄉村社會為根的中華文明,決定了鄉村不僅攜帶了中華民族文明演化的基因,也攜帶著中華民族的興衰密碼。在發展鄉村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忘記,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鄉村。
中國農村問題,并不是重視不重視的問題,而是應該以什么樣的視角認識農村解決農村的問題。
在我國計劃經濟與“大躍進”時期,老一輩革命家對農民高度關心,卻在發展的過程中依舊出現了問題。而出現問題的根源在于什么?關鍵在于認知思路出現了問題,他們用城市的思維來看待中國鄉村的發展,寄希望把中國鄉村問題放在城市化的一端來化解。卻忘記了農業的第一使命是什么。
鄉村是農民的天然保險,是國家政治安全、糧食安全的底線。在工業文明時代,鄉村無法成為工業化的有效載體,面臨被城市替代的危險;但在生態文明新時代,鄉村將是生態文明建設低成本推進與具有獨特優勢的落地載體。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鄉村振興,要緊抓鄉村。
“鄉村興則中國興,鄉村衰則中國衰”是中華文明演化一直遵循的規律。鄉村振興并不僅僅是鄉村的事,而是關系中華民族命運與未來發展走向的大戰略。邁向21世紀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中國,將從鄉村文明復興開始。
我們應該認識到,未來中國的鄉村不再是鄉村,而是使鄉村成為類似城市的社區;農民也不再是農民,而是成為服務農業的農業工人;農業也不再是傳統智慧農業,而是現代化、企業化、工業化式的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