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西安城西郊,絲綢之路群雕前,游人往來如織。浮雕之上,一支滿載絲綢和茶葉的駝隊商旅正整裝待發,千年來商貿往來的繁榮景象一覽無余。
兩千多年前,張騫就是從這里出發開啟“鑿空之旅”,也打開了東西方農業文明交流融匯的大門,石榴、苜蓿、胡麻等西域作物,自此根植于中原,中國的掘井技術、絲綢、茶葉等也借此道一路向西。“絲綢之路”之名,恰是農業交往的絕佳寫照。
駝鈴悠悠,回聲千載。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從愿景走向現實,絲路沿線國家間的農業交流再度興起:貿易金額不斷增長,技術合作方興未艾,人才往來綿延不絕。古絲路“農脈”,正因“一帶一路”再現漢唐時期的繁盛之景。

【農業技術合作日益升溫】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唐代詩人王建在樂府詩《涼州行》中,描繪出農業技術交流讓游牧民族“織衣耕種”的場景。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沿線國家間的農業技術合作再度升溫。
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陜西楊凌同絲路沿線國家間的農業技術合作已“先行一步”。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2015年建成的中哈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里,來自中國的小麥、玉米、油菜品種在異國土地上生根發芽。
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衛軍介紹,由中國育種專家研制的冬小麥5號品種在這里生長得很好,畝產較當地品種高出82.28%,受到哈方企業和農民的歡迎。
一批農業科教合作的平臺也逐漸成形。楊凌示范區國際合作局副局長馬靜說,楊凌與新西蘭全國畜牧業協會達成共識,雙方將組建在牧草品種改良、畜牧養殖技術及管理等領域的合作團隊,共同推動一系列農業合作項目落戶楊凌。
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援建了25個農業基礎示范中心,推動了中國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種子生產,水產養殖及動植物疫病防控、醫療生產、山水園藝、農業機械等優勢技術在沿線國家的推廣應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孫其信說,農業教育及培訓、農業科學與技術、農業及食品產業領域,是“一帶一路”重要的合作領域。沿線國家應以農業科教合作為重點,為匯聚和形成農業合作核心競爭力提供科教支撐。
【農業人才交流方興未艾】
“‘一帶一路’是沿線國家的合唱,我希望能加入其中,讓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農民都生活得更好。”29歲的巴基斯坦留學生何偉奇正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不久前的麥收時節,他像地道的關中農民一樣,一頭扎進黃土地,測量試驗田小麥對氮肥的吸收情況。
和何偉奇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業人才因“一帶一路”而將目光投向東方。在以培養農業人才為主的西農大,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已有196人,占在校留學生的87.5%。2016年11月,來自12個絲路沿線國家的59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共同在西農大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為人才交流搭建出新的平臺。
在楊凌示范區,面向發展中國家和絲路沿線國家的援外培訓已舉辦70期,學習內容包括生產環境調控、水土保持與旱作農業、節水灌溉等。馬靜說,經過交流學習,許多絲路沿線國家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展示出深化同中國農業合作的強烈愿望。(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