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筑與傳統宮殿建筑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
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
白馬寺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外友人出資在白馬寺興建了一些具有外國風格的佛殿,包括1992年修建的“泰國風格佛殿”和2010年竣工的“印度風格佛殿”。占地約3.4萬平方米,有大小建筑百余間。寺院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整,主次分明。
寺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臺,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云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筑。
靈隱寺
靈隱寺原來叫“靈鷹寺”。始建于唐初。相傳1400多年以前,今秦嶺灣門前,有一座筆架山,筆架山左側,是塊鳳凰朝陽地。原先這里荊棘縱橫,荒無人煙。后有一吳姓僧人在山后住,打柴種地為生。一天,僧人在筆架山叢林打柴,因為天熱,將道袍脫下,掛在樹枝上,又去忙活。
忽然,一只大雁凌空而下,將袍叼走,向南飛去,至靈隱寺落下。吳僧望空向南一路追來,但見此處綠樹森森,翠柳成蔭。綠影婆娑間,一嶺土坨南頭北尾;前飲碧水綠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兩側隆起兩扇翼狀土丘;整個地貌有如巨鷹臥地。吳僧人感悟為神靈指點,遂于此焚香禱告,搭棚立寺,故名“靈鷹寺”。
寒山寺
唐代大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寺內殿宇大多為清代建筑,沒有嚴格的中軸線。寒山寺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墻稱照壁。山門兩旁兩棵古樟。黃墻內古典樓閣飛檐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都源于楓橋夜泊詩。佛龕背后一尊威風凜凜的將軍像,面朝里,對著大雄寶殿,手拿金剛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韋馱,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
相國寺
清重建的相國寺規模遠遜于唐宋,其格局基本保存至今,寺內古建筑群由南向北,沿一條中軸線整齊排列,主體建筑正門、二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經樓共五重建筑。中軸線兩側,是對稱式的兩列閣樓式建筑,東側是東廂房(即東閣,或稱觀音閣),西側是西廂房(即西閣,或稱地藏閣)。
少林寺
其建筑群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即人們通稱的少林寺,以下均稱謂“少林寺”)、塔林、初祖庵(附近有達摩洞)。少林寺在鼎盛時期規模很大,可惜在1928年,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筑統統毀于一炬。僅剩山門、立雪亭、千佛殿等,現在看到的主體建筑都是之后重建的。
隆興寺
主要建筑分布于一條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寺前迎門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經三路三孔石橋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書樓(遺址)、大悲閣、集慶閣(遺址)和彌陀殿等。
在寺院圍墻外東北角,有一座龍泉井亭。寺院東側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齋,是隆興寺的附屬建筑,原為住持和尚與僧徒們居住的地方。
臥佛寺
坐北朝南,由3組并列院落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額題“智光重明”,四柱三樓灰筒瓦頂。牌坊過后是長百余米的坡道,坡降12米,兩側古柏4行。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臥佛殿和藏經樓等建筑。樓后傍依山崗,由石級登上山頂,建有亭臺,可俯覽全寺。
兩側圍以廊廡、配殿、客堂和方丈室,把3座院落聯結成一個整體,是中國佛寺早期的一種布局方法,這種平面布局在北京一帶較少。寺內還栽有兩株娑羅樹。近處有櫻桃溝景點。
清凈寺
如今中國的東南沿海清真寺除了這座清凈寺,其他寺都漢化成了標準的中國殿式建筑。因為中國的建筑一般喜歡土木結構,但雕梁畫棟不過三四百年,經過數代改建重修,很多廟宇與最初之形式已經大相徑庭,而清凈寺為石構建筑,石構建筑的特點是石頭的耐久性不易腐朽,所以能保存千年,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
扎什倫布寺
也稱“吉祥須彌寺”,是西藏日喀則地區最大的寺廟,為四世之后歷代班禪喇嘛駐錫之地。寺廟位于日喀則市城西的尼色日山坡上,是后藏地區最主要的旅游景點,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格魯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并列為格魯派的“六大寺”。
塔爾寺
占地面積600余畝,寺院建筑分布于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錯落有致,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于一體的宏偉建筑群。
殿內佛像造型生動優美,超然神圣。整座寺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塔爾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