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貝舊村,一個活在現代的550歲古村。它不僅是羅湖片區存留下最完整的明清古村落,在很多老深圳的眼里,更是深圳起源的“活標本”。550年,湖貝零零碎碎地記載了深圳的成長,也見證了一代代深圳人在此生活的印記。
1、湖貝,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關于湖貝人的記憶,從踏進湖貝的舊村南坊開始。一旦踏進了,便是一個三縱八橫的古村。舊村南坊,做為深圳發跡的一部分源頭,這里仍舊保留著許多古建筑,多了一股深圳少有的嶺南味。兩百間明清民宅依次排開,青磚白瓦,門廊雕刻,走不盡的巷子,時間就此停留在了從前,不受外界影響。
最被大家熟知的,是550多年歷史的懷月張公祠,依舊保存完好。建于明代,復建于清嘉慶九年,是湖貝村張姓家族,為紀念該村開基始祖張夢壁所建。
黃埔軍校的師生曾駐扎于此,周恩來在此演講,更是深圳僅存的省港大罷工舊址……小小的祠堂,存留著深圳人記憶深處的影像,每一段都是深圳不可忘記的過去。
湖貝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古建筑群落。它還有這樣的一面,充滿著市井氣息,藏著數不盡的美食。在羅湖吃過海鮮的人,肯定會對這里的食肆,如數家珍。樂園路,開街27年,200米不到,容納了不止40家海鮮食肆。每個夜晚人聲鼎沸,聚滿了來自各區的食客,釋放著生活的壓力。瀨尿蝦、花甲、海蟹……一口海味再吹杯啤酒,從傍晚喧嘩到凌晨,周始復往。這里,是幾代深圳人的宵夜文化,喂飽了一個個靈魂。不知不覺中,更凝聚成,屬于深圳人的“深夜食堂”。
再往西走,湖貝還有另外一塊煙火美食地,更讓大家引起共鳴的“潮汕街”。小街兩旁,攤位一家挨一家,狹窄的巷子,仿佛行走在香港油麻地的既視感。巷道里,潮汕小食隨處可見,一擺就是十幾年。這里的小食,是吃不厭的,只要你的肚子撐得下,一個晚上吃個幾種也是常有的事。小米粿,甘草水果,刨冰……一一襲來,讓人幾乎分不清哪一種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湖貝,充滿著深圳人熟知的過去,多年點滴的變遷,每一位在湖貝生活過的人,都巴不得它好。可即便如此,湖貝舊村并不完美。修補的房屋,脫落的墻體,頭頂交叉的電線,成為了人們眼中不受待見的痛處。直到近幾年,開始了加速變化。根據規劃,將以湖貝舊村為中心,形成一個城市綜合體,核心商圈,打造成為老湖貝人的新記憶。未來,這里將書寫新的湖貝故事。
2、重磅打造的古村,這座城的“黃金時代”
湖貝作為老深圳的一個縮影,隨著歲月變遷,見證了深圳的奇跡。從一個小漁村,躍變成最年輕的一線城市,歷經了諸多次“變形記”。而推動這個進程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城市更新。只有傳承城市記憶,再賦予更多的生活價值與方式,深圳才能永遠鮮活,永遠有創造力,更會有下一個500年的古村。
而未來的湖貝,將是世界級水平的活化更新,是不容小覷的巨變!更新總計容建筑面約206萬㎡,總投資約300億,規劃商業總量約4.5個萬象城!在規劃中可以看到,豎立起高約700米的湖貝塔,周邊的建筑設施更是全面升級,集購物中心、總部辦公、會議展覽、五星級酒店、公園、住宅等為一體。大量人居和商務群體,將組合成為一片繁華之地。用一些人的話來說,是城市更新3.0,新式的城市綜合體!這樣的城市綜合體,將會是深圳的新商業名片,新生活空間,新旅游勝地。
縱觀整個湖貝的規劃,古村是未來舊改的核心位置。不僅保留懷月張公祠等歷史建筑,文化底蘊,更真正活化了12000㎡的嶺南風情建筑群。舊村格局連通深南大道,讓古村的視野更加開闊,使每個人隨時隨地體驗到嶺南文化。
古村的不遠處,會被各式文化設施環繞,繽紛程度超越上海的新天地,是一個擁有8大文化設施的集群。布局4000座國際會議中心、1500座劇院、1200座音樂廳、王子武美術館、視覺影視中心、冰上運動中心等文化設施集群,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這里,未來是一個城市的文化中心,是深圳文化圣地該有的樣子。
從地理位置來看,羅湖地處全市中心,是鹽田、坪山、大鵬、龍崗等地區,通往市中心的必經之路。而湖貝占據先天優勢,未來會打造成深圳東部的交通樞紐!地鐵方面,有2號線、3號線、5號線、9號線及25號線,實現6條城市軌道交通同層換乘。設施方面,有立體車道、公交集群、空中連廊等。隨著不斷完善的軌道和交通,未來湖貝將迎來大量的人流和商業機會。
不僅僅是市區內的交通,還將可能設跨境地下高鐵站!直通香港西九龍、銅鑼灣站,使香港和深圳乃至整個珠三角,成為一小時生活圈,在大灣區里更具優勢。屆時,也將接入全國高鐵網,涵蓋全廣東省、上海、廈門、長沙、南昌、南寧等中心城市,形成四小時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