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5000年來,形成了很多祈求農耕豐收,傳習種植經驗的生產習俗,由于地理環境等各方面的差異,農耕習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表現出千差萬別而又各具特色的風格特點,下面就盤點一下那些從古至今依然保留的習俗。
春耕
江南地區農家在插秧時飲食極為講究。他們在插秧第一天,也就是“開秧門”這一天,要極為熱情地邀請伴工到家中吃飯,并用豐盛的飯食來招待,這種情況要一直持續到插秧結束。而且插秧期間除要有豐盛的正餐外,還要有一些糯米點心,蘇州一帶的農家會提供肉粽子,這是因為“粽子”與“種子”諧音,可以帶來豐收的好運。送到田間的粽子里會有一兩個生的,生粽子混雜在熟粽子之中,如果誰吃到這個生粽子就會大聲喊“粽子生的,粽子生的”,這預示著種子會順利生長。
夏耘
夏耘的農耕習俗在全國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如天氣干旱致使農作物缺水時,各地的祈雨方式就表現各異,有祭天神求雨,有趨旱魃,有祭龍潭求雨,有祭龍王廟求雨。如貴州部分區域求雨的方式就是祭龍潭,因為他們認為是否降雨與深居龍潭之龍的吞吐息息相關,龍潭之龍吞則無雨,吐則降雨,所以當天下大旱時,他們便向龍潭祭祀以求降雨解旱。他們認為龍王喜愛整潔,所以會把一些穢物灑到潭中,好讓愛干凈的龍快點降雨把穢物沖走。祭龍王廟求雨的習俗在漢族中特別普遍。
秋收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一年中最值得慶祝的季節,全國各地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秋收習俗。比如江南地區的“開鐮日”,當地人在開鐮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谷神和土地,而且不同地區祭祀的方式還存在一定差異。如潮州農民在開鐮前把從田里采摘的個稻穗蒸熟,并把它插在一碗米飯上,然后再配蔬菜等一些食物去祭祀土地神;在浙江西部,農民在開鐮之前會把張黃裱紙放在田頭,來通知土地神自己將要開始收割了。而且開鐮時的飲食也非常講究,不僅要有酒有肉,還要備上點心,并用桂圓、荔枝、蓮子、胡桃、紅棗做成俗稱為“五虎散”的甜食。
冬藏
冬藏的農耕習俗雖沒有春耕、夏耘、秋收時那么多,但也存在。如偏遠地區多會在一些盛放糧食的囤前擺放一些食物來祭祀看守囤的神,使糧食能不受蟲鼠的毒害;還有一些地方會在存儲糧食的甕或缸上貼紅紙,以求年年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