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五谷壓棺傳統風俗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說法不一樣,名稱也不一樣,包括壓棺時放置的地方也不一樣。但是其中的內容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五谷。
五谷作為隨葬品,是我國一種古老的風俗,在現在的考古工作中,古墓中挖掘出谷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說明古代一直把五谷作為隨葬品。
在我國歷史的進程中,五谷隨葬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大多只是在形式上的變化,也就是放置的地方不同了,其寓意上的說法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國多數地方稱之為“五谷壓棺”。下面就例舉一些地方的五谷壓棺風俗。
1、打狗干糧
這種習俗主要流行在我國的東北地區以及西北地區,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類似的說法。
老人剛去世時,稱初終,也有的是在臨終前,要在手里放打狗干糧,放在左手掌內。打狗干糧為餅子七個,要用麻線穿起來成一串,俗稱打狗干糧。右手要放一根鞭子,俗稱打狗鞭。傳說人死后,在去陰曹地府的路上要翻越很多的山嶺。其中就有一座餓狗山,山上的餓狗來要餅(饃)吃。陜西安康旬陽的孝歌中有《過仙山》,有這樣的歌詞:
“送了一山又一山,亡人送到餓狗山,惡狗出來要饃吃,打狗餅子得過心”(節選)。
事實上這還是古代五谷隨葬的一種變化,只是在社會發展中賦予了迷信色彩,并增加了一些孝文化的故事情節而已。
2、五谷壓棺
這種風俗在全國各地的一些地方存在。就是把五谷放入棺材內,至于怎么放,不同的地方做法有一定的差別。有的地方用一個罐子裝著放進棺材內,有的地方則用一個米袋子裝著放在棺材內,還有的地方則是事先撒在棺材的底部與同時還要放七個銅錢。還有的地方習俗,不放棺材內,而是用器皿裝好,放在棺材上面,還有的放棺材后面等等。
五谷的種類,在古時嚴格按五谷的定義來放置,即稻、稷、黍、菽、麻,或者麥、稷、黍、菽、麻,主要是看所在地對古代五谷類別的理解。現在的民間一般湊齊五種谷物就行了,不一定按古代所說的五谷品種,也就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意思。
五谷壓棺的寓意主要有兩層,一是把老人個人在世上的所有的口糧都帶走,讓其在另一個世界有飯吃,不會挨餓;二是蔭庇子孫后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年年收成好。
3、糧米壓棺
糧米壓棺主要是我國的一些水稻主產區,一般用稻米,且貫穿喪事的全過程。有的地方在老人入棺時,用四塊布包少許米,在棺內的四個角落,寓意是老人到了另一個世界,四方有糧米吃。有的地方則只放一個裝有稻米的小布袋。
在辦喪事中,供桌上一直用碗或其它器皿裝著稻米祭奠老人。出殯時,一路前行,一路往棺材上撒稻米。下葬時,要準備一定數量的稻米,一部分撒入土穴內的棺材上,一部分撒向孝子孝女,孝子孝女要用衣服接住,叫接糧米,接到的糧米一定要帶回家里。
還有一些地方稱“炒糧米”,炒的也是五谷,放在鍋子里面炒熟。在炒的時候,鍋鏟只能往前鏟,一邊鏟一邊說一些祝福的語言(一般有固定的語句),炒好后,把糧米有器皿裝好,放在棺材上面。
糧米的寓意,老人把屬于自己的口糧帶走,把屬于子孫后代的糧米留下,代代有田耕種,有糧米吃。
4、土穴中的壓棺
棺材放進土穴,定好位以后,不可再移動了,就將準備好的五谷倒在棺材上,用刷帚從棺材前頭往后掃過去。不管棺材上還有沒有五谷,按規矩只能掃一次,剩余的就不要再去掃了。
這種五谷壓棺的寓意帶有佛教色彩,“五谷”取其諧音“無故”,“刷帚”取其諧音“刷富”,掃到棺材之下的為落(樂)于布施之意,連起來說是“無故布施、樂于布施”,表示修行從布施開始,達到無所求的境界。
不過也有一些地方有不同的說法,人認為其寓意為“棺材有糧掃,家中有余糧”。
以上例舉了四個不同地區的五谷壓棺的風俗習慣,其他一些地方還有不同的風俗,這里也就不一一例舉。
五谷隨葬和五谷壓棺作為我國一種古老的風俗,對我國的考古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比如說,以前一些西方學者,包括國內的一些學者認為,稻谷的發源地是南亞的印度。1993年和1995年,考古學家在湖南省道首的玉蟾巖(蛤蟆洞)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時代距今約10000年以前人工栽培稻,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證明我國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
除此以外,著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發掘時,也出土大量距今7000年的炭化稻谷,像這種遺址在我國還有很多處。
人類文明中最早是農耕文明,“民以食為天”,今天我國拋開其中人們賦予的五谷隨葬和五谷壓棺習俗的迷信成分不說,從歷史文化角度來看,這種古老風俗充分證明我國是世界上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也是農耕民俗文化最豐富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