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武俠小說或電視劇的人對少林和尚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他們經常到處鋤強扶弱,匡扶正義,甚至危難時刻還會施粥布道。那么作為子弟眾多的少林寺是如何維持日常用度的呢?
對于寺廟道觀的收入來源,你肯定會想到“香油錢”,確實,作為一個寺廟,特別是像少林寺這種,每天是有許多的香客來燒香拜佛的,燒香拜佛的過程中,經常會給菩薩提供一些供奉;另外還有一些曾經在這里許了愿望來還愿的人,他們也會捐不少的香油錢;當然,香客們在燒香拜佛的過程中也會買一些經過高僧開光的飾物,雖然收入不是特別高,但是也可以用來彌補寺院的開銷。
賞賜+田地產
佛教立教之初,崇尚苦修,僧侶們“持缽出丐”,化緣只以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為主。但后來,隨著佛教日益發展,信徒日眾,上自天子公卿,下自黎庶百姓,僅憑布施所得的資財早已超出僧侶日常所需,這時候就需要依靠皇家力量了!
南朝的梁武帝深信佛教,先后四次“舍身為僧”,其實就是變相得給寺院布施。大臣們雖然都心知肚明,對于這樣的皇帝也沒有辦法,只能先后總計花費四億錢把他“贖”回來。
除了布施錢財外,世俗的政權掌控者和信徒還會向僧侶和寺院施贈土地。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里描寫的十八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在真實的歷史中,其實是少林寺僧趁著李世民和王世充大戰中原之際,俘虜了王世充的侄兒王仁則。由于立下大功,李世民賜少林寺“地四十頃,水碾一具”。
唐高宗也曾一次賜給一座寺院“田園百頃,凈人百房,車五十輛,絹布二千匹”。一百頃是什么概念呢?約等于整個長安城的1/13,大約150畝。此外,大詩人王維及其弟王緒,都崇信佛教,由于母親過世,于是在自己輞川家中建了一座寺廟,實際也是贈送了部分地產。
據記載,在佛教興盛的唐朝,僧尼們“驅策田產,耕織為生,估販成業”,寺院擁有大量田地和水碾(唐代水碾屬于特許經營,尋常人很難獲得經營權),而僧侶也成為了強大的社會和經濟力量。
存貸業務
除了田地產、封賞收入,寺觀還涉足了金融行業。中國最早的金融業,就是僧侶以寺院的“質庫”形式開創的。
南北朝時期,在佛寺里最早出現了能典當的機構。據《南齊書》記載,一個叫褚澄的官員,曾經用一萬一千錢,向一所寺院贖回其兄長抵押的“白貂坐褥,壞作裘及纓”。
由此可見,在南齊時期,寺院的“質庫”已經可以抵押,還可以贖回,甚至能通過親屬之間繼承契約關系,可謂相當完備了。
不過,除了典當業務外,僧侶們還開始經營高利貸事業。漢學家伯希和通過研究敦煌一個寺院的留存的年度賬單,發現寺院三分之一的收入均來自于高利貸。
到了宋代,這種質庫被稱為“長生庫”,已經相當普遍,一些地區幾乎所有的寺院都建立長生庫從事高利貸。不過這種行為也引起了世人的強烈不滿,詩人陸游就曾在他的《老學庵筆記》中抨擊寺院的高利貸事業“今僧寺輒作庫質錢取利,謂之‘長生庫’,至為鄙惡”,主張政府“設法嚴絕之”。
怎么樣?沒有想到吧,原來古代寺廟就是通過信眾香火,政府扶持以及自身努力,才為世人掙得了一席能夠潛心禮佛的凈土,讓佛教文化傳承千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