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辦公室發布的《人類減貧的實踐》白皮書中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振興,人才就要振興,要引人才、用人才、留人才,把握好人才引擎,以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求賢若渴引人才,建好人才“蓄水池”。事在人為,業由人興。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基層人才的力量配置,直接影響到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受各種因素影響,知識分子不愿回鄉發展,鄉賢能人一心外出務工,致使農村發展受到人才瓶頸制約。為突破瓶頸,要打好“感情牌”,以情感為紐帶,系扣住畢業學子、在外鄉賢的故園情懷,喚其心系家鄉,回饋桑梓。
還要用好“政策牌”,按照“五個一批”的方式,及時將政治素質高、群眾評價好、帶富能力強的鄉土人才選入村(社區)“兩委”班子和村級后備力量管理中,他們熟悉村情、了解民意,更利于抓農村工作。搭建人才“蓄水池”,引入人才“活水”,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
千方百計留人才,打造人才“新高地”。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鄉村振興需要人才做支撐,吸引人才是首要,留住人才是關鍵。下足功夫留住人才,讓引進的人才全身心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增強村干部隊伍后備軍,才能帶動一個村走向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
要為人才提供生活關愛,給予充分的尊重并搭建施展平臺,讓其感受到存在感和榮譽感,反哺家鄉。還要提供政策支持,上調村干部基本報酬和績效報酬,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廣大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熱情,讓村干部感受到組織實打實的關愛,干事有勁頭,工作有目標,讓人才留得住。構筑人才“新高地”,搶占競爭先機,助推鄉村振興。
不拘一格用人才,培育人才“領頭雁”。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人崗相宜,才能人盡其才,正所謂“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人各有所長,把優秀的人才放在妥當的位置,是實現工作成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徑。不少地方在選人用人中唯學歷、唯年齡“一刀切”,并對后備人才選而不育,導致用人難、人難用。
要杜絕“一刀切”的桎梏,在選人用人上不唯學歷或年齡,講求實際和方法,切實為組織篩選出優秀的后備力量,并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庫,依據當地發展情況及人才特點,實施如“幫帶制”、技術培訓等各類鄉村人才培育工程,讓廣大人才能為組織所用,助其大展身手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選優配強“領頭雁”,能人善用,賦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