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美麗鄉村之所以能催生“鄉村旅游熱”,與當地深挖傳統文化資源,提升“文化顏值”息息相關。
晉江市圍頭“海峽第一村”,在發展過程中,叫響了戰地文化、濱海文化、漁村文化、僑臺文化、海絲文化;南安市官橋鎮漳州寮村,將宮殿式古民居群作為看點,吸引省內外游客觀光“閩南古建筑大觀”;在惠安縣大岞村,當地借助惠安女傳統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名氣越來越大;龍巖南江村,留下了“土樓古村落”的傳統風貌,守住了“客家文化”的精華。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筆者認為,美麗鄉村既要美在村莊生態宜居,又要美在設施完備宜業,更要美在文化底蘊深厚宜游,從而實現農旅融合發展。
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提升美麗鄉村的“文化顏值”,不僅要突出物質空間的布局與設計,更要注入生態文化,傳承歷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文化融合,彰顯文化元素,豐富和提升美麗鄉村的內涵和品質,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讓美麗鄉村更具魅力。

近年來,海南省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也在不斷探索文化主線,深度挖掘村莊的文化底蘊,巧妙嵌入“在地文化”元素。五指山、瓊中、保亭等地的黎族苗族少數民族聚居村莊,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重視其歷史文脈、展現黎苗風情,建設者們下了大力氣、深功夫,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今后,我們還可以挖掘文化之根、弘揚文化之魂、夯實文化之基為出發點,通過收集整理村名村史、家風家訓、名人軼事等鄉村歷史人文資源,保護和利用村內重要傳統建筑,留住歷史記憶,充分展現鄉村文化特色,增加美麗鄉村的“文化顏值”。
在海南,美麗鄉村建設融入“人文美+文化美+自然美”,可讓鄉村變得更有鄉土味道,讓本地人和外來客都看得見美麗,記得住鄉愁。(文/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