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精美的古建筑,無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婺源的古村落建設得如此氣派,古建筑如此豐富珍貴,人們不禁要問,建設資金從何而來?古代婺源,地狹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光靠種田養殖,是無論如何聚集不起巨資來建豪宅、修宏祠、鋪路橋的。
而古代行政管理體制“政令不下縣”,封建政府不會出資修建各類公益設施,連縣衙、孔廟、城墻、試院等公共建筑,都是靠募捐建造。如縣衙,就在光緒二年,“合邑捐資新造”(民國《縣志》),更遑論建筑民宅了。
散布在鄉里的祠堂、路橋、水圳等公共建筑,也是民間集資募捐建成的。這些募集、捐助和自造房舍的資金,主要來自商人和官宦兩條渠道。可以說,沒有商人和仕宦,就沒有婺源的古村落與古建筑。
據民國《縣志·食貨志》記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全縣有田地51.92萬畝,而洪武十年,人口已達13.0683萬,人均田地只有3.97畝,而在山澗更多的東北鄉,人均田地只有一畝多一點。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婺源山區已無法養活日益繁殖增多的人口。
清代許承堯在《歙事閑譚》中說:“余郡處萬山中,所出糧不足一月,十九需外給。”“蓋新安居萬山,土少人稠,非經營四方,絕無治生之策。”趙吉士《寄園寄所寄》也說:“郡處萬山中,百貨皆邸于外”。于是產生了一首民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男子在很幼小時,便外出學做生意謀生。
一江姓讀書人叮嚀出門經商的晚輩說:“本富為上,末富次之,謂賈不若耕。吾郡在山中,即富者無可耕之田,不賈何待?”(汪道昆《太函集》卷45)。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徽州這個高移民社區,人們在亂世遷進深山,承平日久,渴望和追求走出大山創業的愿望始終縈繞心頭,“樹挪死、人挪活”的觀念如基因一般遺傳給一代代移民,遠走他鄉去創業致富,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價值。“天下之民寄命于農,徽民寄命于商”(康熙《徽州府志》卷8)。
“九章大學終言利,一部周官半理財”,這副對聯道出了以商業為第一等生業的徽州移民的心聲。經過多少代人的拼搏,徽商終于成為明代中葉至清末400多年間稱雄天下的商幫,經營的行業遍及鹽、木、茶、典、糧、棉、布等等。“業賈者十家而七,贏者什家而三”(萬歷《歙志·貨殖》),大多數外出經商者都是落魄的失敗者,只有少數成為富豪。“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身”(《五雜俎》卷4)。
徽商以徽螺陀精神經營全國,形成了“無徽不成鎮”、“鉆天洞庭遍地徽”“兩淮八總商,鄉人恒占其四”的局面。據不完全統計,徽州自宋至清有名商人千余名,其中被稱作“巨富”的有230多人。而封建社會里,土農工商四民中,商人居于末位,沒有社會地位,更不允許私人資本擴張危害到皇權統治,因此,婺源商人的財富便流向家鄉,建豪宅,修宗祠,筑道路,造橋梁。豸峰村富商所建“七星屋”,有七個天井,占地8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
康熙《徽州府志》有曰:“吾鄉之人,儉而好禮,吝嗇而負氣。其豐厚之夫,家資累萬,嘗垂老不御絹帛,敞衣結鶉。出門千里,履草屐,褸被自攜焉。然急公趨義,或輸邊儲,或建官廟,或筑城隍,或賑饑恤難,或學田、道路、山橋、水堰之屬,且輸金千萬而不惜”。茶商潘開祥,為“振興合族文社,首捐租六百秤,……課文資給”(《婺源縣志》卷40《人物·義行六》)。商人趙之俊“輸千金筑書齋,置學田,以培人才”(《婺源縣志》卷42《人物·義行八》)。商人捐資公益建筑的事例不勝枚舉。
婺源古人脫離貧苦生活,改變人生命運的另一條道路是讀書應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無數青年學子孜孜以求的夢想。自宋至清,婺源出了500多名進士,七品及以上仁宦2665人。桃溪潘氏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的美譽,村規約定,凡有科名者可以在村中桃溪上建一座石橋,因村里考中舉人和進士的多達36人,因此,便建有三十六座半橋,另半座是村中富商樂于捐輸行善,村人特準所建。
詹同、詹徽是父子尚書,余懋衡、余懋學是兄弟尚書,還有汪钅宏、江一麟、齊彥槐等名臣仕宦。這一大批官員在家鄉都建有自己的豪宅,使婺源古村落里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尚書第”、“進士第”、“大夫第”、“司馬第”、“天官上卿府”、“太宰讀書處”。清代兩淮鹽運使江人鏡不但建了自己的“榮祿第”,還為其父親江之紀建了“進士第”。
這些官僚不管在任或致仕成為鄉紳后,都十分關心鄉村公益事業的發展。都御史兼戶部侍郎江一麟捐資首創建設了蕭江宗祠永思堂。江西省審判廳丞江峰青捐建了東山學社,并輸田二百畝資塾師薪膳。宋代中書舍人李侃在李坑建有中書橋。宋御史查元在鳳山建有報德橋。江灣荷田前山堂大堨由職貢方土煥、同知銜方一仆等三次重造,費千余金。
宋熙寧間進士李曦重建了黃蓮寺。還有在婺源為官者捐資興建公益建筑的許多動人事例。古時婺東通徽州府的古驛道有五嶺之險阻,其中的金竺嶺更是在千仞懸崖之上,鳥道迂迥。行人肩負重擔,手攀藤蘿,蹣跚而上,汗水淋漓。明萬歷間(1573—1619年)婺源知縣譚昌言出巡路過此地,見此情景不禁吁噓嗟嘆,帶頭捐款集資,征調民工鑿山伐石,筑成了一條5尺來寬,30多里長的青石板大道。鄉民為感念譚知縣的功德,于嶺端勒石,改稱金竺嶺為譚公嶺。
婺源古代有先賈后儒,亦儒亦賈之風,往往商人致富后不忘兒孫求取功名,賈而好儒,送其走上舉業之路,登科為官,加深了官、商一體的程度。這樣,就為婺源古村落與古建筑的興盛發達,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