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遺存至今的遼代佛教造像來看,晉北的頗為集中,西京大同是遼代的佛教中心,也是中國當時北方黃河流域的佛教圣地,其佛教藝術沿襲唐代風格并結合游牧民族尚武的精神創造出一種健美勻稱的佛教造像樣式,可以稱之為“遼金樣”。
遼金樣的佛教造像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性格,是佛教造像漢化之后的胡化,也可稱之為游牧化。從已出土的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等地的遼代墓室壁畫中可以看到,大同以北的墓室壁畫多保存著游牧民族的生活特點;大同以南的墓室壁畫則多是漢族貴族,仍保持著漢民族的諸多生活習慣和服飾特點;只有在西安的佛教藝術中,兼具兩種特點,成為胡漢民族融合的交匯地。
1.造像體例
遼代的所有寺廟中的佛像體例都較大,主尊突出,空間布局以佛為中心,依次為脅侍弟子、菩薩、護法力士、供養人等;這種體例與現存五臺山南禪寺東大殿唐代造像一致,遼代對唐代佛像體例的繼承特點鮮明,體現出一種“浩大”的氣象。
2.造像的體態
遼代佛教造像不但體例大,而且體貌渾厚端莊,極具體積感。造像莊嚴挺拔,面相豐圓結實,彎眉細目,眉間白毫碩大。其中,菩薩體形結實高大,天王威猛神武,供養人則體型較小,服飾樸素。遼代佛教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同華嚴寺合掌露齒菩薩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其身體前傾微微側轉,身形健美的體態與希臘斷臂的維納斯有異曲同工之妙,充分展示了契丹民族騎馬涉獵、崇尚運動的時代特征。
▲大同華嚴寺合掌露齒菩薩
圖源:《中國大同雕塑全集·寺觀雕塑卷》
3.造像的服飾
造像服飾延續魏晉隋唐又有所變化。
佛像的服飾依然是褒衣博帶式,雖施彩貼金,但整體還是比較莊嚴樸素的。
菩薩的服飾卻有較大變化:一方面保持著印度斜披絡腋的傳統貴族服飾;另一方面又有魏晉以來受南朝士大夫服飾和玄學影響下的仙道風格的飄帶,但耳輪低垂鏤空貼塑花飾,是遼代彩塑特有的一點。
項飾要比前代華麗豐富,最為典型的是菩薩頭上的花冠在遼代轉變成滿貼金箔的高筒金冠。
菩薩的裙式出現了游牧民族打仗騎獵的護胯裙和皮革腰帶,護法的獸吞革帶,縛褲高腰靴,與現實生活中的唐遼之際的武將服式如出一轍。明顯地體現出一種印度佛教造像北魏本土化、隋唐中國化、世俗化之后的胡化風格。這種多民族風格的融合是遼代對印度佛教造像的又一次改造。
▲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遼代彩塑文殊菩薩頭冠
4.造像的色彩與裝飾
遼代佛教造像,設色華麗沉著,艷而不浮,塑繪融合,瀝粉貼金。造像的服飾上多為瀝粉貼金紋樣。紋飾裝飾于佛背光、寶冠、項鏈、胸衣、衣緣、裙裳、佛座上。佛背光、金冠、法座上有化生佛、化生童子、小型飛天,衣服上裝飾龍紋、鳳紋及飛禽走獸,植物紋有牡丹、寶相花、纏枝忍冬、葡萄紋、卷草紋等,天象紋有火焰紋、網目紋等。
▲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菩薩
羊腸裙上瀝粉貼金的龍紋、鳳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