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這里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府文化的發祥地,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也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在廣州,還深藏著許多古樸靜美的村落,推薦10處,你去過幾個呢?
1、小洲古村
村落至今仍保留著嶺南水鄉的特色,小橋流水人家,它的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隨處可見的百年古榕濃蔭蔽日,五六百年高齡的蠔殼屋見證著嶺南的曾經滄海。
阡陌交錯間,隨便跨過的一口古井都有幾百年的沉淀,走進小洲村,就好像走進了一座民俗博物館。
很多人說廣州小洲村的文藝氣息很濃厚,是閨蜜旅游,情侶約會的最佳地方。在這里,你可以看到老廣州的特色,在這里你可以淘到自己喜歡的特色工藝品,在這里,你可以品嘗到美味的小吃。
小洲村獨特的水鄉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大批專業人員來到這里進行藝術創作,成為藝術家們尋覓創作靈感、寫生、攝影的首選之地。當代嶺南畫派杰出代表關山月、黎雄才等著名畫家紛至沓來,各國各地區的知名藝術家、眾多中青年藝術家聚居此地,讓小洲成為了藝術家的伊甸園。
2、聚龍古村
聚龍古村位于廣州荔灣區沖口街垅西與招村之間,村內主體建筑建成于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全村分成3排,每排7座,每排房屋建筑規格基本相同,有獨立別墅的形式,又保留了嶺南古屋的風格。
每座樓房都用水磨青磚建筑,砌以麻石墻腳,門框、窗框均用花崗巖制成。進入大門是一座木屏風,大廳內到處可以看到精致的木刻。后廳正中是供奉祖先的神樓,雕刻最為精致,上方及兩旁為通透木雕,下為浮雕圖案。二樓凹形三面裝飾彩色滿州窗,中間嵌以歷史名人詩詞佳句,別具風雅。
聚龍村,默默的隱藏在繁華的城市之中。聚龍村,是廣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雖然名字聽起來大氣磅礴,但是她卻留給人幾絲鄉愁--愁為何沒能再多去幾個古老的地方,在這都市里尋覓那一抹的自我安靜呢。
3、宣星古村
在巍巍的云臺山腳下,有一座古樸而又寧靜的鄉村,綠樹環繞,青磚白墻,古老的建筑錯落有致,古韻十足。走在村巷中,仿佛進入了一幅水墨畫,村子保持著數百年來的古樸氣息在空中飄蕩。它遠離了喧囂,遠離了聒噪,是廣州從化的世外桃源。它就是從化宣星村。
4、大嶺古村
過去分散居住的村民陸續遷到了主村,用山石壘起的院墻和瓦房看起來仿佛讓我們感覺還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那種滄桑感,這里至今還保留著原生態特色,村民們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閑散、平淡又流露著一種純樸。
年輕人外出打工了,村里的孩子都在鎮上住宿上學,只是在周末的時候才返回到村子里,他們的嬉笑聲、吵鬧聲打破了村子的寧靜,歡樂充滿著這個在靜謐與幽靜的山村,讓人體驗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覺。
5、塱頭古村
花都區炭步鎮塱頭古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文化古村落”,名頭不小但去的人不多。
這村子基本就是黃氏一族聚居地,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村子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筑有近200座,完好的主要是祠堂、書室、書院和門樓。“塱頭橋”指的就是這的青云橋。
村建筑坐北朝南,布局比較規整,建筑保存較好,排列整齊,規模宏大,建筑占地6萬多平方米。村建筑大多數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為三間三進或三間兩進,人字或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或龍船脊,石雕、磚雕、木雕及灰塑工藝較好,其中以友蘭公祠和谷詒書室為最。單體建筑以巷道相隔,現存古巷20多條。
6、黃埔古村
黃埔村位于海珠區東部,與黃埔區長洲隔江相望,總面積60公頃。
黃埔村因港口經濟興盛一時,村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文物建筑,這些古建筑具有明顯的嶺南建筑風格特色,磚雕、木雕、灰塑、鑊耳屋及青石板路亦隨處可見。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登記錄入文物線索46處,其中市級以上文物建筑27處,包括古祠堂12座,家塾3處、廟宇2處、園林建筑1處、古民居8處、黃埔古港遺址1處、馮氏祖墓1處。
7、沙北古村
沙北村是沙灣古鎮的核心區域。走入村里,古色古香的古建筑隨處可見,古樸氣息撲面而來。
始建于南宋,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所在地,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民間藝術飲譽南國。嶺南音樂發源地,何氏三杰故里,留耕堂、文峰塔等大型明、清古建筑,這些都是沙北村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
8、蓮塘古村
蓮塘村位于蘿崗區西北面,白玉蘭花種植更是歷史悠久。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許多香料制造廠家依靠白玉蘭花提煉香料,九龍鎮蓮塘村白玉蘭盛極一時。
蓮塘村歷史悠久,建村距今已有700多年,人文古跡陳氏祠堂、鴻佑家塾、季昌書室;現代建筑白玉蘭森林公園、生態園林公園、荷花塘……這充滿歷史塵埃的古村落盡管離市區遠,村經濟條件較差,但蓮塘村村主任陳少洪說,由于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內保留開發,村里可以打一張“未來牌”。
9、鐘樓古村
太平鎮鐘樓古村建于清咸豐八年(1858年),是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是我市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旅游和創建省級生態示范村的首選村落,是我市首個被評為“廣東省生態示范村”的行政村。鐘樓古村的開村祖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人歐陽修后裔。
村中有一片逾百年歷史卻基本保存完整的舊屋,村子的中心是一座有99道門的祠堂,這是目前從化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祠堂——歐陽仁山公祠。這座祠堂的99個門取意為“九九歸一”。
10、新圍古村
新圍自然村,依山傍水,緊臨增江第一灣,臨江風光好且濱江線長,村中還擁有務本堂、香火祠堂、仙姑祠、舊糧倉等文物保護單位和具有廣府民居特色的歷史建筑群。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務本堂,又稱聚堂家塾,是新圍村的古建筑之一,其木雕、壁畫精致,具有較高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