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過后,“三伏天”也緊跟著到來,避暑是人之本性,古代條件不比今日,冰塊是稀罕物,除達官貴人或者天子賞賜,常人不易得。劉禹錫有一首《劉駙馬水亭避暑》描繪了唐代貴族夏日避暑生活的奢侈與閑適。
“賜冰滿碗沉朱實,法饌盈盤覆碧籠。”大意為,天子賞賜的冰塊冰鎮著水果,御廚里出來的精美食品用碧紗罩遮蓋著。更莫說貴族頂上的皇帝,還修建有專門避暑的行宮。
1、華清宮
驪宮是華清宮的前身,最開始因為驪山景色宜人,山上溫泉可蕩邪去疾,周幽王在此興建行宮。驪山位于山西西安,是秦嶺的一個支脈,這里山勢逶迤,樹木蔥蘢,因遠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而得名。周、秦、漢、唐幾代均在此設有皇家園林、離宮別墅,可見其頗受青睞。
華清宮規模初具始于唐朝,到唐玄宗時到達鼎盛,他悉心經營,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中寫道唐玄宗賜楊貴妃到華清池沐浴一句——“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玄宗專寵可見一斑,不過也終難逃頹勢,安史之亂后,玄宗退位,華清宮迅速衰落,唐朝之后歷代皇帝很少前往。
2、甘泉宮
甘泉宮位于今天陜西淳化縣以北約25公里、關中北部的山系中,是漢武帝在秦林光宮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因出甘泉而得名,距今已2100多年。
漢楊雄曾為了描摹了當年甘泉宮的宏大、華美而寫了《甘泉宮賦》。“云起波駭,星布彌山。深林蒲葦,涌水清泉。芙蓉菡萏,菱荇蘋蘩。”在海拔1800多米的甘泉山上,不僅可遠眺長安,且微風習習,風景秀麗,實乃消暑的好地方。
甘泉宮是漢武帝僅次于長安未央宮的重要活動場所,有史料表明,漢武帝在位57年,到甘泉宮多達75次。除了作避暑之用,還是舉辦重大政治活動的地方。《漢書·郊祀志》里就曾記載漢武帝“作甘泉宮,中為臺室,畫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
后因戰亂,匈奴一把火將甘泉宮燒成了斷壁殘垣,留給后世的只剩兩個大土堆,一個是漢武帝的通天臺遺址,一個是漢昭帝望母臺遺址。
3、仁壽宮
仁壽宮始建于隋文帝時期,位于今天的寶雞市麟游縣新城區。據說因為楊堅身體肥碩,受不了京城長安六七月的酷暑天氣,找到麟游縣一處消夏好去處。其東障童山、西臨鳳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即使三伏天氣溫平均也只有21.8度左右。
開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下詔修建,楊素為總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相當今日的總工程師)、封德彝為土木監,崔善為為督工,率數萬人耗時兩年三個月修建完成。因工程浩大、督工嚴酷,約上萬服役丁夫命喪于此,尸體被推入土坑、蓋土筑為平地。
4、頤和園
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全園占地3.009平方公里,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此前,金朝完顏亮在此設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后為接濟漕運,引水至此蓄積大量宮廷用水,到明朝此地園林漸多。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為了孝敬其母崇慶皇太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此地建成清漪園。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地。
5、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熱河行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涼爽,雨量集中,基本上無炎熱期。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耗時89年建成,歷經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清太宗皇太極在原有蒙古族牛錄(軍事單位)基礎上,建立蒙八旗,將蒙古也納入統治范圍。同元朝多首都一樣,清朝也有類似概念,東北盛京(今沈陽)相當于滿族人崛起歷史的圣地,北京則是對中原漢文化的繼承,而承德,則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包括西藏在內少數民族的宗教之都。
與一直困居于紫禁城的明帝不同,清帝經常離開北京,除巡幸邊疆要塞和富庶的江南,更多在承德避暑山莊處理公務,接見少數民族代表,并在山莊的山地、草場檢閱部隊。所以承德避暑山莊不單單用作避暑,還有政治、軍事、宗教多方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