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只有始終秉承不斷改革的精神,抓緊補足發展短板,積極立足現有資源,努力挖掘潛在優勢,才能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能。
1、規劃要先行,以大視野、大格局系統謀劃鄉村振興科學推進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從國家層面制定了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淥口區要編制好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全面摸清域內鄉村產業發展概況,總結發展優勢、制約因素和發展前景,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和整體布局。在村莊層面,明確村莊的產業發展定位,實施“一村一品”策略,統籌確定農林漁生產區、農副產品加工區、旅游發展區等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布局。
要統籌城鄉之間、村與村之間的道路交通、供水、污水處理、電力、環衛等基礎設施布局,推動產業、人口、設施在縣城、集鎮、中心村、居民點形成梯度聯動,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要找準鄉村振興與小城鎮建設的結合點,以特色小鎮為核心打造示范點,提高小城鎮規劃建設水平,彰顯特色風貌,優化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以點帶面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
2、制度要創新,以深化改革、資源整合為動力激活發展動能
就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而言,根本性的動力源仍然是制度創新,增加有效制度供給。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通過改革完善財政支農投入機制,提升支農資金使用效能。統籌整合財政、發改、農牧、水利、國土資源等部門以及中央、省、市、區各級合理安排涉農資金,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整體協調推進,全力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創新金融支農模式,撬動金融資本、吸納社會資本、統籌工商資本下鄉、匯集民間資本,多元籌集資金,共同投入鄉村振興事業。
3、城鄉要融合,以城鎮化、市民化推動各類資源的集聚整合
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治本之策。鄉村振興不是封閉的自我發展,不能只是局限在鄉村內部重建和提升,而是通過城鄉融合機制,使城鄉同時發展、相互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點是推動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上,根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要以精細農業為特色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示范基地,圍繞綠色蔬菜、特色畜禽、新型水果、綠色油茶、優質茶葉等特色產業打造“淥口”農業品牌,發展品牌農業、智慧農業、生態旅游農業等特色高效農業,解決農業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競爭力弱的問題,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益。
要實施差異化產業發展定位,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優勢,避免同質化發展和惡性競爭。加快推進一產“接二連三”工作,積極發展“互聯網+”“旅游+”“生態+”現代農業,努力促進農業與信息產業、農業與文化產業、農業與旅游業、農業與工業的相互融合,不斷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新產業、新業態。
4、科技要助力,以激發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質量興農
鄉村振興,人才為要。要重點圍繞制約特色產業發展關鍵瓶頸技術問題,打通農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如鼓勵本土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同時著力發展壯大農村本土科技人才隊伍,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遴選產業指導員。同時,加快培育淥口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這塊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另外,要鼓勵和支持各類人員到農村創新創業。大力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研究出鼓勵市民下鄉農民進城優惠政策,包括鼓勵市民以租賃、合作經營方式利用農村空余農房發展農家樂,優先給予創業融資支持、開展休閑養老、開辦農耕展覽館等,為鄉村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持久的科技支撐和動力。
5、文化要傳承,以村規民約、人居環境等為抓手推進鄉村治理
文化傳承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鄉村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可以內化為村民共同遵守的村規民約從而為提高鄉村治理的實效性創造物質基礎、制度環境、人才支撐和文化氛圍。當前要發掘和保護好鄉村歷史文化資源,做好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鄉土建筑、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工作,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
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生活方式、鄉賢文化、家風家訓、人居環境整治等內容列入了村規民約,變成看得見、聽得懂的“土規定”“土口號”,形成鄉風文明新習慣。在鄉村治理中要堅持法治為根本,以德治為引領、以自治為基礎,深入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