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香古色的庭院,一家老小的笑談喧囂,一把搖椅坐看四季,中國庭院悠閑和諧之美。一般來說中式庭院建筑,在造型上講究對稱,色彩華麗,總體來說是四方形的,東西兩側呈對稱結構。這四方和對稱由何而來呢?
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最高價值原則,被孔子尊為最重要的道德原則。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無過無不過。在處理矛主善于執兩用中,折中致和,中和,穩定,和諧,并且隨時因時制宜。運用在建筑中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中式建筑的四方與對稱。
中國文化具有明顯人本主義傾向,在建筑中的最大體現就是天人合一,而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就是天人合一。這種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中國古建筑在體量上不追求過分高大,大多喜歡橫向發展。
中國建筑總體上以單層為,通常以單間的房屋為單位,先組成一個庭院,在以多個庭院組成一個建筑群,這種建筑方式利于組合,方便發展,還使其具有天人合一的和諧感。這種以平面延伸為壯麗的觀念體現了中國人的空間意識。
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禮樂精神。禮和樂本來是指兩種不同的儀式活動。禮是指祭祀山川天地、列祖列宗等活動,后來成為儒家倫理道德秩序,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把人劃分為尊卑有序、上下有別的不同等次。作為中國建筑形式的庭院典型的體現了這一點。比如,在普通民宅中,通常長輩住上房,哥哥住東邊的房屋,弟弟住西邊的房屋,女眷居住在后院,不得邁出二門。讀過《紅樓夢》、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的朋友應該深有感觸。
中國的古代建筑大多按照倫理制度建造莊嚴的外觀,但在內部則充滿了詩情畫意。中國的建筑外觀看上去有老幼尊卑之別,但它是統一的整體,各種不同的等次、功能的建筑共同維護一個庭院空間。在庭院里,老人可以曬太陽,小孩的嬉戲打鬧,庭院成為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的場所。也是出于這種原因,古人更重視對庭院的美化,以木制結構的對稱則是庭院美化的基本體現。
中國建筑多以木結構為主,其主要作用是用來分隔空間,使房屋內部的空間布局獲得最大的發揮。這使得建筑的內部空間也可以很好的與外界空間交流,甚至可以在室內疊山辟石,栽花培木,建筑走廊,搭涼棚花架,是空間極富變化,使得中式庭院更具有濃厚的詩意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