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淺談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現代價值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1-08-08 09:03:31  來源:中國歷史評論  作者:姚兆余
核心提示:中國農耕文化?是在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形成的,是指導我們祖先從事農業生產實踐活動的理論和經驗。今天,我國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農業現代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農耕文化是在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形成的,是指導我們祖先從事農業生產實踐活動的理論和經驗。今天,我國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農業現代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但是,農業現代化不能以歐美國家現代化為目標指向,要考慮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的國情,既要處理好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又要處理好發展現代農業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為此,我們需要從傳統農業文明中汲取有益的養分,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第一,繼承和發揚“重農”傳統,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是封建國家政權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因而得到歷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時至今日,農業已經不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2006年農業產值僅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11.26%,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農業的重要性在逐漸下降。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近年來糧食消費量達到1萬億斤以上,而且還呈現出平穩增長的趨勢。


  從世界糧食貿易格局看,目前全球每年的糧食貿易量大約為2000多億公斤,還不及我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依靠大量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如何削弱工業化、城鎮化對糧食生產造成的負面影響?如何減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經濟作物對糧食作物的排斥?等等,都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從產業特質上看,農業是一個勞動密集但效益較低的特殊產業。由于農業生產對象是動物和植物,生產程序受到生物規律的制約,不像工業生產那樣具有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另一方面,農業還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產業,極易受到自然災害的侵害,一旦發生旱澇災害和病蟲害,農業產量就會受到影響。對于這樣一個低效、脆弱,卻又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業,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保護措施和支持政策?


  首先,要重新認識農業產業的屬性,把農業作為基礎產業,而不是單純追求產值、利潤等經濟效益的產業;把農業產品作為全社會的公共產品,而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品。其次,作為公共產品,農業與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一樣,具有基礎性、社會性、服務性、非營利性等特征,因此,國家應成為發展農業生產的責任主體,不僅要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而且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應急機制,在興修水利、抗逆防災上發揮國家的主導作用。



  第二,繼承和發揚精耕細作、集約經營的優良傳統,合理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


  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農業科技的最大特點。從廣義上說,精耕細作既包括選種、育種、合理耕作、灌溉施肥、旱地保墑、田間管理、植物保護等技術措施,還包括多種經營、農牧結合、利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節能低耗、維持生態平衡、實行農產品綜合加工利用等,也包括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利用多種能源、進行工具改革等一系列改善生產條件的措施。說到底,就是充分運用各種生產技術,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較高的單位面積產量。


  精耕細作這個傳統,是在中國古代人地關系日趨緊張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據史料記載,從秦漢至明清兩千多年間,人口增長指數遠遠高于耕地面積增加指數,導致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西漢時期人均耕地大約10畝,明朝中期人均耕地下降到6畝。清朝末年人均耕地已不足3畝。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人們只能對有限的土地進行精耕細作,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今天,精耕細作仍然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這是由我國國情所決定的。


  目前我國耕地面積是18.26億畝,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4畝。而我國人口數量卻在不斷增加,據人口學者分析,2030年我國人口數量將達到14.5億。因此,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人地關系的總趨勢是:人均耕地面積下降,人地關系越來越惡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走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的路子,只能通過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質量,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口對食物和其他生活資料的需要。也就是說,中國國情的特點決定了我們應該繼續走集約經營、精耕細作、持續發展的道路。當然,這種集約經營不只是勞動力集約,而是勞動力、知識和技術的結合,是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的結合。


  第三,繼承和發揚我國利用生物技術措施的優良傳統,減少“無機農業”的危害,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我國傳統農業基本上屬于“有機農業”或“生態農業”,主要是以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為基礎,利用農業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互利或互抑的關系,促進農作物生長,抑制各種病蟲害。例如,為了保持土壤肥力持久不衰,實行用養結合,不僅創制了糞肥、綠肥、泥肥、餅肥、骨肥、灰肥、礦肥、雜肥等多種有機肥料,而且采取豆谷輪作、糧肥輪作復種等措施,實行生物養地,保證了農田生態系統內的物質、能量的循環和高效利用。


  為了防治病蟲害,人們發明了農業防治、天然藥物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捕捉等辦法,在消滅病蟲害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這些措施,對于今天我們解決地力衰竭、減少“無機農業”所造成的危害,仍然具有借鑒意義。20世紀以來,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由于我們過于強調以現代農業代替傳統農業,使農業生產從原先依靠生物能源轉變為依靠機械、化肥、農藥、塑料和除草劑,農業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農業具有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本性,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蟲害抗性增加等問題,影響了農業的持續發展。


  2006年,我國化肥使用量達到5600萬噸,農藥使用量達到130萬噸,農膜和地膜消費量超過110萬噸。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化學肥料和有機農藥,導致大量有害物質進入空氣、水體和土壤中,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因此,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認真分析以石化能源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的種種弊病,處理好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要認真總結我國傳統農業的成功經驗,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



  第四,繼承和發揚因地制宜、農林牧并舉的優良傳統,和諧人地關系。


  強調天、地、人三位一體、交互作用的“三才論”,是中國古代宇宙觀的基本內核,也是中國傳統農業哲學的理論依據。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運用“三才”理論解釋農業生產活動中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呂氏春秋·審時》認為,“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就高度概括了農業生產中生物有機體(稼)與人、環境(天和地)之間的辯證關系。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出了“順天時,量地力,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的思想,要求人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考慮到各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


  元代王禎在《農書》中提出要“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實現天、地、人三者的和諧統一。總的來說,中國傳統農學非常重視農業生態系統的和諧統一,把天、地、人、物看成是彼此聯結的有機整體,人們既不能隨心所欲地開發利用農業資源,更不能破壞要素和要素之間、要素與系統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種認識,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違背了這些規律,就必然要受到懲罰。建國后,由于片面強調經濟增長,強調“以糧為綱”,對農業自然資源采取掠奪式的開發利用,毀壞山林草地,破壞了地表生態系統,導致人地關系日趨惡化,草地和森林面積減少,水土嚴重流失,土地沙漠化不斷擴大。


  直到20世紀末我國政府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才逐漸扭轉了這個局面。今后我們在開發利用農業資源時,要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的原則,全面發展農林牧漁生產,適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協調發展,形成農林牧綜合經營的農作制度體系。


  第五,繼承中國古代保護生物資源的優良傳統,合理利用生物資源,維持生物資源的再生能力。


  如前所述,我國古代在保護生物資源方面形成了很多倫理說教和法律規定。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人們懂得尊重生物資源的生存權利,而是遵循“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的“愛物”原則,保持生物資源的持續存在和永續利用。時至今日,盡管我國生物資源品種豐富,但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調查結果表明,由于人口增長、過度開發、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原因,我國生物物種資源正急劇減少。


  2003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公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我國有422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其中哺乳動物81種、鳥類75種、魚類46種、爬行動物31種、植物184種。江蘇省最近一項調查表明,太湖和洪澤湖的魚類從歷史記錄的190種減少到70種左右,水生高等植物種類也大為減少,全省有26種水生高等植物正趨向瀕危。因此,我們要改變對自然界的傳統態度,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視為一種道德關系,建立起新的道德和價值標準。


  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自然界中每一個物種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和利他性。人類必須將人倫道德擴展到整個自然界,確立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大生命觀,有意識地維護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人類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標簽: 農耕文化

本文標題: 淺談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現代價值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quote/show-5992.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阜宁县| 江安县| 临沧市| 琼海市| 隆尧县| 深州市| 财经| 郓城县| 奉新县| 锡林郭勒盟| 邳州市| 嘉禾县| 石棉县| 桃园市| 叶城县| 海城市| 建湖县| 铁力市| 富阳市| 西盟| 清原| 毕节市| 勃利县| 丰都县| 凉山| 封开县| 塔城市| 石渠县| 洛隆县| 镇沅| 资源县| 新龙县| 两当县| 满洲里市| 泰州市| 通渭县| 淄博市| 芷江| 桦南县|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