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人類進入原始社會以來,農業文明的曙光便開始出現在神州大地上,在經歷了采集農業、耒耜農業和鋤農業三個階段之后,便進入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傳統農業社會,形成了以天、地、人“三才說”為理論依據,以土地整治、田間管理、集約經營和農牧結合為核心的技術經驗和知識體系,成為傳統農業社會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行動指南,也構成了中國農耕文化的優良傳統。限于篇幅,這里僅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ㄒ唬稗r為邦本”,重農思想和利農政策相結合
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是國民經濟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決定了國家的富裕和強盛。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農?!被颉案棥倍椤氨緲I”,推行“崇本抑末”、“重農抑商”的重農政策。
中國最早的重農思想產生于西周時期。據《國語·周語》記載,西周后期,虢文公為了規勸周宣王行籍田之禮,建言“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始,孰龐純固于是乎成”。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系統闡述重農思想的開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很多思想家都從立國和治國的角度,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主張優先發展農業。
如商鞅提出“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韓非也指出“倉廩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而綦組錦繡刻畫為末作者富”,明確提出以農為本、以工商為末的主張。漢代統治者基本上沿襲前代的重農抑商思想,認為“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賈誼、晁錯、王符等不僅在理論上對重農思想多有闡發,而且提出了很多重農抑商的政策建議。唐宋明清時期,重農思想仍然是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的主旋律,只不過在不同時期聲調高低有所不同。
在重農思想的指導下,歷代統治者采取了很多安民、惠民和利民的政策,如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儲糧備荒、安輯流民等??梢哉f,正是由于歷代統治者奉行重農思想和重農政策,才創造出封建社會的繁榮景象。從西漢的“文景之治”到東漢的“光武中興”,從唐代的“開元盛世”到清代的“康乾盛世”,無不是重農思想和重農政策結出的碩果。
?。ǘ┘s經營,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精耕細作是近人對中國傳統農法精華的高度概括,主要是指由種植制度、耕作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術等構成的綜合技術體系。從農作物生長的角度來看,精耕細作技術主要是改善農作物生長的環境條件,提高農作物自身的生產能力。
在種植制度方面,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以輪作復種、間作套種和多熟種植為主的種植制度。在原始農業時期,人們主要采取撂荒耕作制。三代時期出現了輪荒耕作制(也叫休閑制),實行短期的或定期的輪荒耕作。春秋戰國時期,在土地連種制的基礎上又發明了輪作復種制,并形成了靈活多樣的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方法。隋唐宋元時期,水稻與麥類等水旱輪作、或水稻連作的一年兩熟的復種制有了初步發展。明清時期,除了多熟種植和間作套種繼續發展外,還出現了建立在綜合利用土地資源基礎上的生態農業雛形。
在耕地技術方面,人們遵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的原則,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耕作方法。至魏晉北朝時期,北方旱地形成了“耕、耙、耱、壓、鋤”相結合的耕作技術體系,在防旱保墑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宋元時期,南方水田也形成了“耕、耙、耖、耘、耥”相結合的耕作技術。為適應稻麥兩熟、水旱輪作的需要,還發明了“開疄作溝,溝溝相通”的整地排水技術,解決小麥根系遭水澇漬的難題。
?。ㄈ┏浞钟玫?,用養結合,提高土地再生能力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開始對土壤肥力的屬性和特點進行研究,把“萬物自生”的地稱作“土”,把“人所耕而樹藝”的地稱作“壤”。這種區分的最大意義在于,一是闡明了兩類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屬性,即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農業土壤則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結合;二是闡明了自然土壤和農業土壤之間的轉化關系,為人工培肥土壤奠定了理論基礎。
到了漢代,人們對地力高低與作物產量的關系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出現了“人工肥力觀”,認為土壤有肥瘠之分,但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對于貧瘠土壤,只要“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就會和肥沃的土壤一樣長出好莊稼。反之,如果對肥沃土壤只用不養,就會淪為貧瘠之地。這種觀點,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南宋時,陳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地力常新壯”的理論。在《農書》中,他駁斥了“凡田土種三五年,其力已乏”的觀點,認為“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當常新壯矣”。這就是說,土壤屬于可再生資源,要想保持土壤可持續利用,就要注意補充和培肥地力。其后,《王禎農書》和《知本提綱》等農書,都繼承和發展了“地力常新”的理論。
在上述各種土壤肥力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了很多補充和培育地力的辦法。一是施用有機肥,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結構。為此,人們開辟了糞肥、綠肥、泥肥、餅肥、骨肥、灰肥、礦肥、雜肥等多種肥源,創造了漚肥、堆肥、熏土等積制肥料的方法,積累各種有機肥料。二是采取豆谷輪作、糧肥輪作復種等生物措施,實行生物養地。正是由于采取了這些方法,我國土地復種指數雖然很高,但土地越種越肥,產量越種越高,沒有出現過普遍的地力衰竭現象。這是中國傳統農業區別于西歐中世紀農業的重要特點之一。
(四)因地制宜,多種經營,農林牧副漁并舉
我國傳統農業結構的最大特點是以農為主、農林牧副漁并舉。除了生產糧食之外,還要養殖六畜,栽種蔬菜、瓜果和桑麻。這種因地制宜、多種經營的經濟結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農業生物資源與土地資源結合起來,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的農業生態系統。
因地制宜、多種經營的經濟結構,盡管在三代時期就已經存在,但直到戰國時期才從經驗層面上升為農學理論。戰國時,孟子在談到農家經營模式時,認為“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個設想,不僅對后世農業經濟結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為后代農學家規劃農業經濟結構提供了藍本。到了漢代,人們對因地制宜、多種經營的認識,已經從農家經營模式發展到區域經濟模式,要求人們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的原則,全面發展農林牧漁生產。在這種農業經營思想的指導下,我國早在秦漢時期就形成了農牧分區的格局。其后,隨著歷代中央王朝墾殖政策的實施,農牧業經濟出現過此消彼長的變化,但總的格局沒有太大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還出現了多種經營的生態農業。人們以水土資源的綜合利用為基礎,利用各種農業生物之間的互養關系,組織起多品種、多層次的生產,形成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例如:在杭嘉湖地區,實行農牧桑蠶魚相結合,圩外養魚,圩上種桑,圩內種稻,通過生物循環方式,實現生態平衡。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桑基魚塘”模式:“將洼地挖深,泥復四周為基,中凹下為塘,基六塘四?;N桑,塘養魚,桑葉伺蠶,蠶糞伺魚,兩利俱全,十倍禾稼?!边@種“農—牧—桑—魚”農業生態系統,代表了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的最高水平,被國外專家喻為“最完善的農牧結合形式”。
?。ㄎ澹┍Wo自然資源,重視生態平衡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保護自然資源,維持生物資源的再生能力問題就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墩撜Z》《孟子》《管子》《荀子》《禮記》《逸周書》《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如孔子主張“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即不用大網取魚,不射夜宿之鳥,目的在于保持生物資源持續存在和永續利用。孟子主張“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荀子主張“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
《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漁;焚藪而田,豈不獲得,明年無獸”,因為“竭澤”、“焚藪”是短期行為,勢必影響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到了漢代,人們對保護自然資源再生能力的重要性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如《淮南子》所云“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豺未祭獸,置罦不得布于野;獺未祭魚,網罟不得入于水;鷹隼未摯,羅網不得張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燒田。孕育不得殺,鷇卵不得探,魚不長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所有這些認識,其實都是要求人們遵從自然規律,對自然資源采取使用和保護相結合的態度,以期生生不息,永續利用。
中國傳統的生態保護思想不僅反映在倫理道德層面,而且向法制領域延伸和擴展,形成了很多保護自然資源的制度和法令。如西周《伐崇令》中規定:“勿伐樹木,勿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禮記》規定:“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粥于市?!薄肚睾啞ぬ锫伞芬幎ǎ骸按憾?,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魚鱉,置阱罔,到七月而縱之?!?/span>
《唐律》中也有“非時燒田野者笞五十”的規定。宋代關于保護自然資源的法令更是連綿不斷。如建隆二年二月下詔:“屬陽春在候,品匯咸亨,鳥獸蟲魚,俾各安于物性,置罟羅網,宜不出于國門,庶無胎卵之傷,用助陰陽之氣。其禁民無得采捕蟲魚,彈射飛鳥。仍永為定式,每歲有司具申明之?!碧脚d國三年四月下詔:“方春陽和之時,鳥獸孳育,民或捕取以食,甚傷生理而逆時令。自宜禁民二月至九月無得捕獵,及持竿押彈,探巢摘卵,州縣官吏嚴飭里胥,伺察擒捕,重寘其罪。”大中祥符四年八月下詔:“火田之禁,著在《禮經》,山林之間,合順時令。其或昆蟲未蟄,草木猶蕃,轍縱燎原,則傷生類,式遵舊制,以著常科。諸路州縣畬田并如鄉土舊例外,自余焚燒野草并須十月后方得縱火。”通過這些法令,使人們形成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和習慣,從而維持生物資源的再生能力,促進生態良性循環,滿足人們對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
?。┎扇《喾N措施,應對各種自然災害
在傳統農業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較低,人們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有限。盡管如此,人們在抗御各種生物災害和自然災害的過程中,創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和措施。
在防治生物災害方面,人們發明了農業防治、生物防治、藥物防治等辦法。農業防治就是采取輪作、深耕、抗病良種來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如《呂氏春秋》記載“五耕五耨,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就是采用深耕的辦法來消滅病蟲害?!稓飫僦畷泛汀洱R民要術》也記載了很多抗蟲選種、輪作防病、防治倉庫害蟲的辦法。在生物防治方面,人們利用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發明了很多“以蟲治蟲”、“以鳥治蟲”的辦法,如利用黃狼蟻防治柑橘害蟲,從晉代一直沿用到明清,效果非常顯著。
在藥物防治方面,人們摸索出很多用天然藥物治蟲的辦法。如《周禮·秋官》就有“莽草(今毒八角)熏之”,“以嘉草(今襄荷)攻之”,“焚牡菊(今野菊)以灰灑之”的記載?!稓飫僦畷愤€記載了用“艾”防治倉貯害蟲的經驗。宋元時期,人們不僅廣泛利用苦參、白蘞、芫花、百部等植物性藥劑,還利用硫磺、石灰和食鹽來防治花卉、果樹和蔬菜的害蟲,甚至發明了用桐油、蘇子油、胡麻油等防治害蟲的辦法。上述種種辦法,都是利用農業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彼此依存和制約的關系,既能夠防治病蟲害,又不造成任何污染,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在預防自然災害方面,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糧食儲藏機構——常平倉,根據各地的人口數量和經濟水平,儲存一定數量的糧食。如唐代規定,大州縣儲存糧食100萬石、中等州縣8000石、小州縣6000石。遇到災荒之年,政府支撥倉儲糧食救濟災民。常平倉之外,還有民辦的社倉和義倉,豐年積谷,災年賑濟??梢哉f,建倉存儲是集農業借貸和救災養恤為一體的社會制度,它有效地整合了政府和民間的力量,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困境。此外,在抗災救災方面,歷代統治者還采取蠲免、賑濟、調粟、借貸、除害、安輯、撫恤等措施,幫助災民渡過難關,恢復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