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阜城縣電力局駐鄧屯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李華
“每次回村都有新發現:村口建起了葡萄長廊,破敗的老宅院變成了小廣場,農場吸引了很多城里人來種地,房前屋后林木蔥蘢……瞧我們這環境多漂亮,一點兒也不比城里差!”在外打工的阜城縣蔣坊鄉鄧屯村村民劉朝崢每次回家,都會發現村里又有了新變化。
如今的鄧屯村白墻紅瓦,青磚鋪地,令人流連的440米葡萄長廊,波光粼粼的15畝垂釣園,猶如一幅“新農民樂居圖”展現在世人面前。說起今天的變化,村民們無不感慨地說,這是縣電力局駐鄧屯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李華和村“兩委”一班人腳踏實地,帶領大家精準脫貧帶來的新氣象。
鄧屯村與阜城工業園區毗鄰,耕地面積470畝,70余戶人家中有10戶是貧困戶。2016年3月1日,李華作為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到鄧屯村駐村幫扶,他和村黨支部成員走遍了全村每一戶人家,詳細了解村里基本情況,分析致貧原因。在與群眾的溝通中,一幅清晰的脫貧圖躍然紙上,那就是依托毗鄰園區的優勢打造“農耕小鎮”。

“農耕小鎮”要有品位、有顏值,這樣才能吸引人們游覽。李華和村黨支部書記王連香等人商議后,請來專業設計公司,為鄧屯村量身定制了以“葡萄長廊、瓜菜種植、農耕小鎮生態旅游”為主題的脫貧設計圖。要讓藍圖變成現實,首先要拆除村里的40處破舊宅院,許多人想不通,李華和村干部們就挨家挨戶地做工作。關鍵時刻黨員干部要帶好頭,王連香先拆除了自己四哥家的一處舊宅院。在村干部的帶動下,舊宅院如期拆除,利用這些土地建起了農耕文化廣場等。
隨后他們又對環境、水系、綠化、墻體等進行整體改造,改造徽派建筑風格的房屋120處,粉刷立面2萬平方米,栽種觀賞樹木2000株,新修街道6500平方米。把一個天然坑塘擴建成了占地15畝的垂釣園;借助村里兩株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槐,建立古槐老宅展示園;依托村里悠久的農耕歷史,設立農耕文化展覽館。在改造建設的日日夜夜里,李華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堅守在一線,協調解決各種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一個具有濃郁民俗文化韻味的別樣“農耕小鎮”展現在人們面前。
“農耕小鎮”是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個平臺,要讓群眾參與進來才有生命力。李華介紹,根據貧困農戶的意愿,他們的土地流轉到振農瓜菜生產專業合作社集中經營,建成高標準草莓種植大棚,既可觀光,又能采摘。占地30畝的“振農怡樂生態農場”,統一規劃經營,吸引124名城里人認領種菜。通過發展農耕體驗、垂釣休閑、特色采摘等,把精準扶貧與鄉村旅游產業深度融合,讓貧困群眾吃上鄉村旅游飯,摘下窮帽子。
如今一到周末,很多城里人來到鄧屯村體驗“農耕小鎮”風采,享受采摘樂趣。貧困戶焦義珂年紀較大,李華等便安排他到生態農場做一些輕松的活計。焦義珂高興地說:“把土地流轉出去,一畝地一年有1000元租金,平時打工,一個月能掙1000元工資,現在地不用自己種,收入卻比以前還多。有了李華的好點子,有個好的帶頭人,年底俺家和其他貧困戶一定能脫貧!”(文/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