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化覺寺俗稱東大寺,在今西安市化覺巷,始建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明洪武年間,兵部尚書鐵鉉重建,以后經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和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重修,成為西安最大的清真寺,也是我國四大古清真寺之一。
化覺寺建筑風格與新疆等地的清真寺不同,采用內地建筑式樣,寺院寬敞,建筑宏麗。沿東西向中軸線,前后四進院落,排列著講經堂、大殿等14座建筑,建筑面積達400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前后大殿、省心樓、鳳凰亭、朝陽樓,合稱五鳳朝陽殿。
第一進院落,有廳堂、廊房、沐浴室和客廳等,其中小廳堂供穆斯林平日祈禱。
第二進院落,共五間樓房,其中的磚雕碑龕記載了該寺明、清兩代的修建歷史。
第三進院落,以省心樓和敕修殿為主。敕修殿為寺內最早建筑之一。朱門上方懸掛著明代董其昌手書的“敕賜禮拜寺”金字橫匾。殿門三間,殿內存放著多方碑刻,其中,阿拉伯文“月碑”系清初為推算回歷而立,最為珍貴。省心樓為三殿二層木結構建筑,八角攢尖頂,用于召喚教徒做禮拜。
第四進院落,中央立“一真坊”,坊后為攢尖六角亭,亭左右又各倚一座三角形“夾亭”,宛如鳳凰展翅,因而取名“鳳凰亭”。
最后,為寺內的主建筑禮拜大殿。大殿單檐歇山頂,上蓋琉璃瓦,平面呈凸形,前部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后接“虎尾”,寬深各三間。面積共1300平方米,可容上千人禮拜。殿內布滿壁板雕畫,纏枝蔓草花紋中套雕古蘭經文,色彩絢麗,大殿立于月臺之上,臺階用雕琢精致的白石砌成,四周環繞石欄,顯得宏偉壯觀。
寺內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所立的阿拉伯文碑,詳細地記載了伊斯蘭教的歷史,是十分珍貴的文物。化覺寺近年修整過后,面貌一新,可供穆斯林進行禮拜,同時也接待有關外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