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石雕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雕刻是人類文明璀璨瑰寶。鏤雕亦鏤空,即把雕刻材料中沒有變現物象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象的部分留下來。鏤雕的主要特點就是表現物象立體空間層次。
石匠師雕琢石料,依深淺與層次差異,可以區分為以下七種雕法,運用到不同的部位。
素平雕法:
將石面雕平可細分為單遍鑿、兩遍鑿或三遍鑿。鑿多遍則很平,也可以加水磨亮有如鏡。例如臺南孔廟的抱鼓石。
水磨沈花:
在光亮的石面上雕刻陰紋圖案,俗稱為陰刻,凹入線條也可打細點,作深淺明暗之分,臺北龍山寺前殿即有豐富的水磨沈花雕法。
壓地隱起:
在磨平的石面上,將圖案以外的地鑿凹,以突顯圖案本身。臺北三峽的清水祖師廟護室墻壁最多,水平奇高,乃出自畫家李梅樹之設計。
剔地起凸:
將圖案雕出圓體,其余的地全部凹入,可以突顯主題,也稱為浮雕。一般寺廟常見的麒麟垛或龍虎垛即屬這種雕法。北港朝天宮的御路即用剔地起凸。
內枝外葉:
與上述的剔地起凸相似,但更強調凸出與凹入的對比,并且將層次表現出來,顧名思義,即將葉子浮雕出來,而枝干深藏于內。如果枝干太細,很容易折斷。近代有些龍柱即采內枝外葉雕法,如臺北龍山寺正殿。
雙面見光:
有些門窗采用內外兩面皆施雕之法,抱鼓石也屬于雙面見光雕法。
四面見光:
即四周圍皆施雕之法,如石獅、石龍柱或石雕神像。
以上七種雕法要穿插運用,才能使一座廟宇的墻面顯得主從分明,輕重有別。一般而言,地面為素平雕法,地牛與柜臺腳用剔地起凸,抱鼓石及石門枕用雙面見光或剔地起凸,麒麟垛用剔地起凸,腰垛用水磨沈花,窗子用內枝外葉或雙面見光,龍柱用四面見光,門楣用剔地起凸,御路也用剔地起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