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農業的國度,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母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農耕文化的自覺與復興。基于這種認識,自2018年起,秋分這一天被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2021年又將“中國農民豐收節”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2021年6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國家和法律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體現了對農民的最高禮遇和隆重敬意,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意義重大而深遠。它標志著中華農耕文化的文化自覺走向新的歷史縱深,是中華農耕文化從自覺走向復興的時代表達。
以農事節氣為基點設立農民節日,既是對農業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是“農本”思想的創新發展。國之重者,以農為本。農業,養育了華夏民族;農業文化,孕育了中華文化。正是有了農業文化這個本體和基座,才筑就了中華文明的恢宏大廈。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農業文化不僅孕育出了無數個文化支系,生長出枝葉茂盛的中華文化大樹,其自身也獲得了豐富養分,形成了獨具特色、內涵厚重的中華農耕文明。
農事節氣是重要的農業文化成果之一。“節”是時序節點,“氣”是自然氣氛,“節氣”是二者的融合,包含了特定時間節點的自然特點以及對農時的要求等。節氣文化的形成,對于農業文化起著重要的深化拓展作用,深刻影響著農民的生產生活,推動知識、觀念和生產水平的不斷發展,使自然與人事的融合日益緊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節氣文化。節氣文化是人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產物。如果說節氣是人利用自然的物質表現形式,那么,節日則是人利用自然的精神表達方式。這就是農業為本與農民為本思想產生的邏輯依據。二者合二為一就是農本思想、重本輕末等社會思想產生的文化根據。
古代節日的產生,都受到節氣思想的影響,是農業文明的基礎性地位的表現。節氣與節日因統一于農耕文明而根深蒂固、歷久彌新,“農本”思想因此成為傳統文化中的核心觀念。近代以來,受到工業文明的沖擊和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我國農業文明曾受到冷落,鄉村文化逐漸式微。“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是對中華農本文化的重新審視與定位。只有認清自己的文化源頭,才能實現文化自信,才能充分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寶貴財富,并使之發揚光大,實現中華文化的真正復興。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將節氣與節日合二為一,既表達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又彰顯了農耕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觀念,這一思想的產生也源于農業文化,是人與自然關系長期融合及思想化的結果。這一結果,促使了原始農業的產生。換言之,人與自然關系的起點和主要形式是農業,所以,從本質上說,農業就是人與自然融合不斷深化的過程和結果,而二十四節氣就是人與自然深度融合的產物。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古代農作物生長規律的自然節點,是古代農民農事活動規律的認識經驗結晶。其本質是“敬天道而事之”,就是要遵循自然界農作物生長變化的客觀規律來安排農業生產活動,體現了中華農耕文化中尊重“天道”亦即自然的基本性質。這里的“天”就是“自然”。“天道”就是農業生產規律,對天道的尊重就是敬畏自然、順從自然、善待自然。但人對天道的尊重并非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人同時又能保護自然、利用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永續發展。自然與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從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存在狀態,并成為人類的主流觀念。
于是,我們的先人又從人的角度出發,按照自然時序相協調的原則設立了許多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這些節日以自然時序和景象特征為標準,以人的精神需求為價值取向,將人的精神與自然結合起來,賦予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蘊,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與行為文化,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特征。
將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這種文化特征的體現,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它不僅延續了中華民族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的優秀傳統,豐富發展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豐富了傳統節慶內涵。將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終極追求——豐收的主題嵌入這個特殊的節日里,使得中華民族有了統一的慶祝豐收的盛典,全國人民的農業成就情感在這里產生了共振,從而賦予這個沉甸甸的節日從物質富足邁向精神富足之更大意義。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具有豐富農民精神生活、凈化鄉風民俗、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意義。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是古人對淳樸鄉風民俗的理解和向往。這種美好的風俗習慣的形成,是以民間節慶活動為養成渠道和傳播載體的。在傳統農本思想意識的支配以及民間風俗習慣的娛樂教化作用下,以農為樂是中國農民的一個精神支點。“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為先。”這是古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在這種社會主流意識影響下,農民形成淳樸的民風民俗和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古樸恬靜、閑適安逸、修心養性的鄉風民俗成為無數人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世界。與這種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相適應的是鄰里相幫、守望相助的鄉村樸素道德,以此為基礎,建構起屬于鄉土文化的精神世界。“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一幅幅淳樸愉悅的鄉村生活圖景,成為文人士大夫筆下謳歌贊美和向往的生活對象。
直到今天,這種鄉土文化仍然影響著城市文化,仍然是民族節慶文化的主要內容。比如,春節、中秋節的團聚意識,寒食節(后來演化為清明節)、中元節的念祖傳統,等等,無不是鄉土節日文化的體現,是鄉土道德體系的重要內容。不管你鄉關何處,尊卑貴賤,在這些節日里,人們的情感受到了統一的支配,這就是習俗文化的力量,這就是道德的秩序作用。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無疑是為我們的民族文化之根起到了培土固根的作用,意在彰顯優秀傳統道德的魅力,強化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豐富廣大農民的精神生活,重構全社會對農民的尊重意識,從而形成強大的民族文化凝聚力。秋分,是個重要的農事節氣,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時間節點,大多數的農作物已經成熟、收獲,大江南北一片豐收景色,到處是喜氣洋洋的景象。作為農民的專屬節日,廣大農民在輕松愉悅中享受豐收的喜悅心情和全社會尊敬的目光,必將進一步建立文化自信和身份自信。這一切,對于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農民的首創精神,更好地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無疑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中國農民豐收節蘊含著深刻的鄉土文化內涵,是對鄉土中國的回望和凝思。和,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追求,萬物以和為貴,以和為樂,以和為美。天地人是構成宇宙的主要內容,天和、地和、人和,這是中國人一直追求的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活狀態。在我國鄉土傳統文化中,把“三和”視為萬物和諧共生的最高境界。“三和”在農業中的最好表現,就是農作物的豐收,這是天地人共同配合的結果,這三種因素,缺一不可,缺一則構不成豐收景象。因此,在古代,上至天子,下到黎民,一年之中最大的期盼莫過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種期盼慢慢演化為年文化中的最重要的儀式——祈年。哪怕是再貧寒的人家,過年時也要向天地神靈表達對豐收的期盼,也要以虔誠的心理和隆重的儀式求得天地人的和睦相處,其實質,還是一個“和”字。唯有和,才能天遂人愿;唯有和,才能地遂人心;唯有和,才能換來豐收景象。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豐收是“和”的結果。
祈年就是期盼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年”的本意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其實質是一個農業生產節氣。過年作為一種農業文化形態,同時賦予了農業節氣與人文節日的雙重意蘊,是人們追求豐收的宗教式表達。《說文解字》對年的解釋是:年,谷孰也,從禾千聲。本義:年成,五谷成熟。過年,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始于何時何地,尚無確切記載,但是根據現有文獻,可以確定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生長周期。傳說西周的農夫會在農歷十一月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點。到了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由此不難看出,“年”是伴隨著農耕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是人們慶祝豐收以及祈福豐年的美好愿景的文化表現。“年”字從文化符號的產生到演變成一個節氣,再到固定為最重要的民間節日,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以農為本的思想內涵。過年,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文化里的最重要成分,其濃重的農業生產色彩歷久而彌新,其祈盼豐收、慶祝豐年的初心始終不改。唯其如此,“人壽年豐”這個社會群體意識,才能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核心和精華,被一代代傳承下去;唯其如此,中國農民豐收節才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成為農耕文化自覺和復興的刻度和見證,成為對鄉土中國的歷史性回望和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