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般意義的“健康”、“養老”、“養生”和“療養”等概念相比,“康養”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概念,涵蓋范圍廣闊,與之對應的康養行為也十分寬泛。康養既可以是一種持續性、系統性的行為活動,又可以是諸如休息、療養、康復等具有短暫性、針對性、單一性的健康和醫療行為。延伸到更大范圍,從生命的角度出發,康養要兼顧生命的三個維度:一是生命長度,即壽命;二是生命厚度,即精神層面的豐富度;三是生命自由度。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康養服務的人群還是集中在老年人群體和亞健康群體,但是在生命長度、厚度和自由度這三個維度下,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在這個體系里找到特定的位置。
也就是說,從孕幼到青少年再到中老年等各個年齡階層的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康養需求,從健康到亞健康再到病患甚至是需要臨終關懷的群體,社會各個群體都有可以納入康養的范圍。
康養生態圈初步形成
康養概念巨大的市場空間讓諸多企業進軍康養產業。嗅覺靈敏的地產系公司憑借豐富的運作經驗,快速切入養老地產開發,打造高端養老社區。
保險系公司憑借資金規模大、周期長,以及保險與養老之間的天然聯系,積極嵌入機構養老的投資與運營管理。更有一些傳統制造企業也跨界入局,爭搶健康養老產業大蛋糕。
國內康養市場存在的問題
1、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稟賦
康養產業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稟賦,產業分布呈現天然的不均衡特征,需要加大統籌布局,縮小區域差距。
康養產業與旅游產業類似,其發展壯大通常須以優良的自然資源,如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山地等為基礎。
我國幅員廣闊,存在多種氣候以及地質條件,這決定了各地康養資源分布不均衡。因此康養基地的選擇通常集中在欠發達地區,這會帶來兩個問題:
首先,為了享受某一個目標區域的康養服務,來自不同地區的人群需要支出的交通成本等有著巨大差別。
其次,對于那些康養資源密集的省份,如果沒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頂層設計,很難避免同質化養老產品的競爭。
2、政府支持碎片化,落實過程不明朗
在政策方面,雖然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但落實仍存問題。
近幾年國家雖然在土地供應、資金補助、稅費減免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將國家政策具體化,缺少相應的配套實施機制,使得政策難以真正落實到位,無法充分發揮優惠政策對企業發展養老產業的激勵和扶持作用。
3、康養產業市場需求龐大,但有效供給不足
老年人群和亞健康人群成為康養產業主要目標群體。
據全國中老年網的調查,中國城市45%的老年人擁有儲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額2016年超過17萬億元,人均存款將近8萬元。
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總額將超7萬億元。目前,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在5萬億元以上。
全國老齡辦在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的演講中提到,中國老年產業的規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8萬億元和22萬億元,對GDP拉動分別達到6%和8%。
但根據不完全測算,當前每年為老年人康養生活提供的產品在5000億至7000億元,需求持續旺盛,但有效供給不足。
醫療設施方面,康復科的床位數存在較大缺口。根據國家衛計委已公布的最新數據,我國僅有322家康復醫院,其中城市206家、農村116家,這意味著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多半沒有康復專科醫院。
而康復醫學床位數占醫療機構總床位數的比重僅為1.8%。目前中國康養產業發展由于面臨著政策碎片化、發展模式粗放、人才資源短缺等因素制約,遠未形成一個健康、完整的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