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為人的精神力量,能夠起到鑄魂化人的作用。“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南齊王融在其《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的這句話,道出了文化在人的精神思想、社會能力培養等方面的深遠影響和作用。我國古代很多論著中,每每提及“文化”二字,往往意味著以文字、文章承載的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教化”“教行”世人。
文化是根,是一種長久的內涵和積淀。而鄉村文化,則是鄉村民眾群體生活智慧的結晶。文化振興對于鄉村振興有著重要意義。因為鄉村是一個生活共同體,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力量“凝聚樞”和發展“風向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當前,農民有著渴望農村文化發展的需求。近年來,鄉村文化補短板工作聚焦在文化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大部分農村地區建立了標準化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平臺,博物館、文化館(站)、圖書館(室)、宣傳窗(欄)、農村書屋、文化廣場等基本建設到位。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內容日益豐富、結構不斷升級,需要在促發展上科學謀篇布局。
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好形,也要鑄好魂。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內蘊,傳承農村耕讀傳世、仁愛孝悌、克勤克儉、敦親睦鄰、篤實誠信、守望相助、謙和好禮等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守護好中華文化之根。另一方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時代發展與社會需要,將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內容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之一。
農村文化建設,要做好各項制度配套。要做好文化輸血,通過知識、資金、人才下鄉等,將先進、健康、有益的文化輸送到農村。統籌和協調多方力量,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全社會參與的鄉村文化治理體系,激發農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鼓勵、支持和吸引各種社會力量,特別是高素質、有責任、有情懷的知識分子、專業人才等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來。全面激發以群眾為主體的全社會參與熱情,農村文化造血功能將逐漸提升、日趨強大。
鄉村是現代化的鄉村,并非城市經濟和城市文化的附庸,“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鄉村振興的精神指向。為此,還應圍繞“鄉愁”重構鄉村文化生態,以鄉土情結強化群眾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切實增強鄉村振興動力。具體說來,應當保護利用好古鎮古街、祠堂民宅、古樹名木等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保護利用好民俗風情、傳統技藝、鄉樂鄉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鄉村文化更多一點“泥土的芬芳”,增添一些“時光的味道”,成為人們鄉愁的寄托。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它是民族的血脈,是精神的家園。事實說明,只有塑造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的鄉村思想文化體系,打造文化鄉村,培育文明鄉風,讓村民生活富起來,環境美起來,精神樂起來,鄉村振興戰略才能真正實現。我們堅信,以中華優秀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贛鄱大地鄉村建設將更加和諧、宜居、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