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的高椅古村,因三面環山,一面依水,遠看如安穩高大的太師椅而得名,是一處保存完好的侗族古村落。村里至今保存著明洪武至清光緒連續500年間的古建筑75座,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景秀麗。全村有594戶2250人,其中85%的村民為楊姓,相傳是南宋“威遠侯”楊再思的后裔。
高墻灰瓦窨子屋
古村民居多為二層穿斗式木質樓房,四面鐵桶一般環繞著高高的風火墻,俯瞰如一顆印的形狀,被稱為“一顆印”。屋頂從四圍成比例向中心低斜成小小的方形天井,可吸納陽光和空氣。老宅建于山麓之中,各戶之間雖然連通又相對封閉,僅開有狹窄小窗,外人不可擅入,一家失火也不會殃及鄰居,可謂防風防火又防盜,因其特殊的封閉性,故叫作“窨子屋”。
村落青磚黛瓦,映了綠樹青峰,在藍天白云下極富古典美。馬頭墻高聳,雕花窗精致,如畫一般深藏在雪峰山脈南麓,八卦陣似的小巷讓人不敢貿然進入。遠遠一瞧,整個村落布局類似一朵五瓣梅花,以五通廟為中心,5條巷道就將村子分為5個群落,石板小巷縱橫交錯,曲折幽深。
窨子屋具有明代江南風格,兼備沅湘侗家風情。每幢窨子屋都坐北朝南,用片石砌有1米左右的墻基,大青磚砌上8米墻頂,覆上魚鱗瓦,顯出江南式的高翹檐牙。大門照壁上刷白石灰,細致地描上花鳥山水人物。跨過門檻是天井,堂屋多掛木質匾額,寫著“清白家風”“書香世業”“耕讀傳家”等字樣,早已辨不出顏色,但骨子里的高貴氣質還在。古宅地面很是光溜,聽說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雖是普通民宅,門窗隔扇卻不顯得寒磣,廳堂與欄桿的雕刻都匠心獨運,鳳穿牡丹、喜上梅梢、桃園結義、八仙過海等,無不寓意吉祥,且家家圖案不同。
村落中央還有兩方池塘,叫“紅黑魚塘”。左塘用來養觀賞魚,故名紅魚塘。右塘用來喂養食用魚,故名黑魚塘。兩池塘與村內的排水系統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統的一個蓄水池。魚塘開鑿于清朝嘉慶末年,經600多年而不毀。
關西門第好家風
高椅古村的每棟老宅都是一冊無字書,一經翻開便讓人走進久遠的歷史與塵封的往事。一代代原住民便在這樣的歷史中穿梭勞作,生息繁衍,平心靜氣地過著他們的煙火生活。
楊氏乃“威遠侯”之后,祖上高貴烜赫,后代亦多富商大戶。他們的窨子屋里有明代的大皮箱,有明清時候的太師椅和雕花床,清道光年間的樟木神龕,上面的浮雕至今栩栩如生。
楊氏古宅門楣多題有“關西門第”“清白家聲”等字樣,是精神志向,也是祖宗庭訓。這要追溯到東漢時的先祖楊震了。楊震乃陜西華陰人,被譽為“關西孔子”,一生耿介清正,曾告誡后人清白做人、廉潔為官,故而后世子孫懸了門額弘揚祖德,用以自省,激勵子弟讀書上進。
村里有兩樣生活習俗雷打不動,一為四月初八吃黑米飯,二為九月廿八演儺堂戲。黑米飯用烏樹葉榨汁,和在糯米中煮熟就成,四月初八家家做黑米飯,置辦佳肴美饌,接閨女回娘家做客。儺堂戲已流傳200多年,起源于消災納福驅邪酬神的原始歌舞,有“戲劇活化石”之稱,每年從九月廿八起在五通廟上演三天三夜。
四壁云山一水煙
“村前水橫流,攜友放輕舟。好趁江天月,搖船柳梢頭。”這首題作《月夜泛舟》的古詩,乃清代村民吳天聰題詠的高椅風光。此處的水是溫順的巫水,原為水陸交通樞紐。巫水河一路奔跑,調皮地拐一個大彎,就將高椅村攬進了溫暖的懷抱。水上設有渡口,有舟船往來,鵝鴨嬉戲,對岸為孟營山。
當藍天如洗陽光明媚,巫水河清澈見底,卵石生青苔,游魚觀自在,騁目輕舟自橫,抬頭青山如黛,草煙那端喚一聲,就有渡船吱呀駛來。巫水河下游是洪江,注入沅水,正與沈從文的湘西風情相仿佛。
有山的風骨當線條,水的靈動相滋潤,高椅村人看的是如畫勝景,食的是鮮美魚蝦,哪怕泥墻上也不忘擱幾盆太陽花或指甲草作點綴,隨口吟詩作對也成習慣,權當耕讀之余的閑情逸致。巫水碼頭邊的兩根大柱上有對聯曰“四壁云山合畫意,一江煙雨富詩情”,正是對眼前風光的詠嘆。
巫水河是滋養高椅村的母親河,聽過太多高椅人的愛與哀愁、笑與歡歌,也承載了他們的憧憬與期冀。會同縣遵循“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按照“活體村落、原態保護、產業支撐、文化挖掘”的原則,全面實施文物本體保護與維修、村落環境綜合治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保護性新村建設、交通條件改善等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傳統村落管理創新、產業支撐拓展建設等子項目,確保了高椅古村的保護工作不走彎路,走在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