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在古代世界三大園林流派中獨樹一幟。中國園林一般分皇家園林、官宦園林、江南文人園林、寺觀園林與墓園等多種。蘇州文人園林著名,北地皇家園林也很著名,無法也不必說誰比誰更為“有名”。
中國園林文化的基本哲學與美學訴求,為先秦道家所崇尚的“道”。“道”即自然、自由,也就是無為、虛靜、出世的境界。僅就這一點而言,以蘇式園林為代表的明清江南文人園林,最能充分體現道家境界。明代計無否《園冶》云,“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美學總則。其它中國園林,通過種種造園方式,也不同程度體現了這一原則和境界。
皇家園林,比江南文人園,更富于政治倫理的訴求,這在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所焚毀的圓明園,以及現存頤和園等園景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圓明園凡108景,其主要景觀,遵循道家的哲學與美學而無疑。在那些園林中,還有一些對江南園林的仿造,自當說明帝王對于江南文人園林的喜愛和欣賞。
這種審美仿造,稱之為“移天縮地在君懷”,在對園林審美的同時,依然不忘“君臨天下”“君憐天下”的政治。而且除了儒、釋等觀念情趣的體現,還有西洋園林文化的參與,所謂來自西方的“大水法”(噴泉),已經改變了中國傳統園林合契于道家“致虛極,守靜篤”情思而觀賞“靜水”的做法。在頤和園中,在宣泄道的自然之美感時,以其大尺度的山水規模和建筑,精彩而充分地昭示了天下舍我其誰的皇家氣象。而比如佛香閣的建造及其審美,又是釋教思想情趣在園林景觀中的大筆“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