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次涉及到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這個話題。這本書將其稱為狼文化和羊文化,對于狼文化,小說的作者是極度推崇的,對于羊文化,小說作者是持嚴厲批判態(tài)度的。當時,我覺得作者說得很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區(qū)別,似乎就是羊文化和狼文化的區(qū)別,或者說,中國近代史一兩百年之所以如此不堪,恰恰因為羊文化和狼文化的激烈碰撞,在這一點上,作者所說,實在太準確了。
但在后來的十余年間,隨著我不斷研究這方面問題,更加深入到歷史的深處,仔細研究人類文化的起源時,我發(fā)現(xiàn),《狼圖騰》的作者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巨大的認知誤區(qū)。人類進入農耕文化,其實是文明的巨大進步,農耕文化要比游牧文化先進得多。這個巨大到底有多大?這種區(qū)別,就像今天人類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和沒有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區(qū)別。
一種先進文化被廣泛地運用,給社會帶來的變化,在此之前,我們是無法體會的,但今天,大家?guī)缀醵寄荏w會了。我們只要問一問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就會告訴我們,從他們還是孩子起,到他們成年之后的這四十年間,中國社會幾乎是沒有變化的。比如城市,小時候他們看到的是那幾條街,成年后,看到的還是那幾條街。那些小時候去了海外的華人回來尋根,仍然能夠找到他們童年的記憶,原因就在于,社會的變化太緩慢了。但今天,哪怕你只出去了一兩年,再回來,你原本生活的地區(qū),已經完全變了。我現(xiàn)在回到我長大的那個城縣,路都不會走了。

一旦進入21世紀,人們開始用騰飛來形容中國。我們在總結這一時期時,找到了很多理由,諸如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事實上,最大的一個理由,卻被人們忽略了,那就是社會文化的升級換代。
曾幾何時,中國是何其強大,但為什么到了清朝,瞬間就崩潰了?哪怕是在清朝早期,中國仍然是強大的,西方列強對于大清國,仍然是畏懼的,到了清朝末期,為什么說崩潰就崩潰了?根本原因,還在于文化的升級換代。歐洲和美國已經進入了工業(yè)時代,中國還處于農耕時代。
如果我們理解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和工業(yè)時代的差距,或者理解了工業(yè)時代和農耕時代的差距,就能理解農耕時代和游牧時代的差距。
可以說,游牧時代是一個沒有保障的時代,沒有安全感的時代。為什么身在游牧時代的人類,會充滿了狼性?就因為他們沒有安全感,如果不像狼一樣去捕食,不僅個人無法生存,整個部族,都可能被別的部族滅掉。
人類一旦進入農耕時代,所有的一切,全部改變了。首先,最大的進步是,肉食無法保存,而糧食的保存期非常長,如果處理得好,保存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沒有問題。一般來說,地上的產出,基本呈現(xiàn)一年豐收可以養(yǎng)三年的狀態(tài),那么,如果連續(xù)兩年甚至三年豐收呢?人們就有大量的余糧。
正由于這一點,社會頓時出現(xiàn)了巨大的變化,首先,人們由游牧變成定居了。有了余糧,使得安全性大大增加,定居,又一次使得安全性大大增加。人們不需要四處游動之后,生活成本,實際大大下降。這就使得人類第一次有了私有財產這樣的概念。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農耕相對于游牧,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活。人類生活在游牧社會中,所有人從出生起,便已經適應了游牧這種生存手段。但農耕不同,種植不同的糧食,有不同的季節(jié),在種子的選擇和培育方面,在土地的耕種方面,有很強的技術性。所以,神農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人物,因為他教會了人們農耕。
今天,我們很難想象人類早期蒙昧時代,人類的學習和接受能力,處于一種什么狀態(tài)。應該說,當時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文盲,他們并沒有掌握農耕所必須的知識。因此,天子才會設立專門的地方,教導農耕。周朝有一個叫千畝的地方,就是天子教導農耕的地方,此后各朝各代,也都有這樣一個地方。清朝教導農耕的地方叫先農壇。此外,天子還設有專門的農耕官員,深入到各個農耕區(qū)域,教導農民怎樣耕地,何時播種,何時收割,怎樣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等。
中國詞中有一個開春,什么叫開春?就是春天到了,但具體時間,老百姓并不掌握。天子朝庭有專門的農官計算和管理這個時間,到了可以播種的時間,天子便帶領文武百官,來到千畝或者先農壇,由天子親自扶犁,耕下第一犁,就叫開春。等于向全國宣示,可以農耕了。
中國早期歷史上,有一件事,史家們一直爭論不休,那就是四夷到底在何處。有人認為四夷在中國的四邊,但另一些史家卻找出大量的證據(jù)證明,就算在諸侯國周邊,也存在四夷。因此提出一種理論,實際上,早期的諸侯國,面積是非常小的,諸侯國將這非常小的地域圍起來,便稱為國。而國與國之間,還有大量的自由土地和自由民,那些生活在自由地上的自由民,便是夷。也有人說,生活在國中的人,屬于農耕民族,而夷則是游牧民族,居無定所。
這些說法,均是有道理的。但我想,更為關鍵一點,可能因為一個歸化問題。我們自稱是炎黃子孫,但實際上,我們更多找到的是黃帝文化的影響,炎帝的影響卻要小得多。但另一方面,我們又說炎帝族是神農族。這是否表明,我們這個中華民族,是源出于黃帝還是炎帝,其實并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我們這個部族,是由農耕發(fā)展而來的,是被農耕支撐的?
因為部族的最高層,掌握著農耕的技術,只要歸化他們的,便會有專門的農官教導他們從事農耕,他們因此可以獲得較為豐富的生活資源。相反,哪怕是在農耕以外的區(qū)域生活的其他人,因為他們不肯歸化,因為得不到農官的幫助,他們哪怕從事農耕,也會因為誤了農時而收成不好,甚至顆粒無收。所以,他們不得不更多地依賴游牧。
早期,中國實行井田制,這個井田制,除了便于收租之外,恐怕還有一個原因,便于教習農耕,便于農耕官員集中管理。
今天,我們檢討民族性的優(yōu)點和缺點,幾乎全部與這個農耕文化有關。大家一致認定,中國人不團結,四分五裂,合作精神不好。這不是典型的農耕文化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與我有何哉?古詩源的第一首詩,恰好說明了中國農耕文化的特點,也說明了中國民族的特性。
中國這個民族,對外攻擊性不強。這也正是《狼圖騰》中猛烈抨擊的羊性。為什么?原因太簡單了,我富裕啊,我去攻擊外族?外族是游牧民族,他們有什么?連家都沒有,沒有隔夜糧,我去攻擊他們,互有死傷,我還得自己出錢撫恤。而從游牧民族那里,得不到絲毫利益。另一方面,中國人相互卻有攻擊性,為什么?還是利益,內部富裕唄,有差別唄。所以,中國人內部,總在爭權奪利。
在這些方面,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是完全相反的。游牧民族內部非常團結,一來,他們不相互攻擊,是因為大家都是窮光蛋,二來,他們如果不團結,就不能對外形成攻擊力。至于對外的攻擊性,就更容易理解了,不搶不奪,他們的部族就無法生存。大家想一想歐洲或者美國民族,是不是這樣的特性?
就世界范圍而言,對農耕的發(fā)現(xiàn),是差不多同步的。但是,其他地區(qū),并沒有大規(guī)模地進入農耕社會,只有中國是個例外,差不多是惟一的例外。美國有個日裔學者叫弗朗西斯·福山,他有一種觀點,認為歐洲之所以未進入農耕社會,是因為貴族的阻撓。貴族將部族成員當成自己的私產,只有堅持游牧,才能始終控制他們。這話有一定道理,恐怕也并不全是如此。
要分析歐洲甚至世界其他國家沒有迅速進入農耕文明而仍然停留在游牧文明時代,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比如說,早期歐洲并沒有形成較大的農耕部族。農耕部族的攻擊性不強,如果部族太小,往往受到游牧部族的侵擾。就算中國的農耕部族已經足夠強大,也一直受游牧部族的困擾。相反,游牧部族一旦占領了農耕部族的地盤,迅速轉變?yōu)檗r耕部族,為什么?因為農耕部族太先進了,游牧部族太落后了。
進入農耕文明或者是仍然留在游牧文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次巨大分野。在此之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幾乎是同步的,而此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開始出現(xiàn)了巨大的不同,包括了政治、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
世界公認,中國進入現(xiàn)代意義國家,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根本原因,也就在于中國早于世界其他國家早二千多年進入了農耕社會。(文/新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