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起步,“三農”工作重點轉移到鄉村振興,并且全面推進。
一個局、一部法,決心之大。
鄉村振興的落腳點在農村,其實也就是自然村落的更新,聚焦五個方面,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痛點、堵點。
可是,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的空心化、老齡化之嚴重,讓一老一少去振興,那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說,鄉村振興的核心,是勞動力更新。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農民是主角,包括:老農民、新農人。
老農民,終將退出歷史舞臺;新農人,成為改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后起之秀。
接下來,農業“誰來生產”、“怎么生產”的問題,亟需抓緊來解決。
如果,各種原因所致,農民都不種地了,那么,中國糧荒逼近之日,也就不遠了。
近幾年,各大農業領域的院校畢業生,從事農業的還不到20%,上山下鄉的少之可少,這條振興之路,談何容易。
所以,解決農村勞動力回流、人才回流,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就是勞動力更新。
現在,優化農民階層,重塑農業從業者結構,顯得尤為重要。
誰來搞一產,誰來弄二產,誰來做三產,這需要勞動力的補足,更關系產業振興的命脈。
產業升級,促使農村勞動力更新
農民工外出打工,老農民不愿種地,留守兒童教育欠佳等農村現狀,離美好物質生活需求,還差太遠,更別提精神生活需求了。
很多農民進城打工,卻因為戶口問題、歧視、各種限制,以及城鄉貧富差距問題,不得不把孩子和父母留在農村,想返鄉就近生活,解決不了就業問題,收入也偏低,落得農民工不能骨肉團聚。
一系列的寫照,歸結于產業缺失、單一,沒有新的動力支撐,解決不了就業,勞動力只能外流。
眼下,農村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有的是單一的,有的是幾個疊加的。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農民,而且困擾著基層政府的決策者。
尤其,中國經濟發展正在面臨新的格局,新冠肺炎疫情、復雜的國際形勢、極端自然災害等帶來諸多挑戰,農業能不能穩定發展,成為解決14億人口糧的關鍵,能不能“端牢中國飯碗”,也是社會經濟的‘壓艙石’。
產業升級,關鍵在于載體或抓手,搞清楚該農村,到底適合做什么產業,又符合當地農民的意愿,而且能解決當地原住民的潛在需求。
而且,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根據村莊的“區位優勢、產業基底,自然景色、人文景觀”為引擎,來選擇適合的項目,加大培育力度,夯實面子,做實里子。
落腳農村,不能忘本,立足“農業”,區別對待“大農業與小農業”的落地生產場景,需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來從事農業生產,同時,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還要著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力。
大農業,以”主糧“為主,大米、小麥、玉米等,在主要產糧區域,以“規模農業、平衡農業”為出發點,規?;a,穩住農業基本盤,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重點放在,促使農業發展的大項目上,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能夠有效銜接,比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國家農業科技園等。
小農業,以“五谷雜糧、瓜果蔬菜”為主,畢竟我國大多數區域,屬于丘陵山區,規?;a難以實現,只能以“特色農業、精品農業”為出發點,注重產業的疊加與整合,讓小農經濟,走向更優的發展道路。比如:田園綜合體、休閑農業園、家庭農場等。
大農業與小農業,雙核驅動,打破農耕慣性,才能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解決改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本質問題。
同時,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至關重要。提高農業的增值空間,就是要依靠一二三產業融合。在加強耕地保護,嚴守耕地紅線的前提下,立足“農業”,打破認知邊界,跨界融合,才能增加附加值,延長消費鏈。從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效率創新,重塑產業業態,衍生出: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
另外,也不是所有的農村,都適合發展文旅、農旅、康養等項目,有的還會發展電商、物流、影視、動漫等。
這樣一來,不僅健全了鄉村產業體系,還能把更多就業機會和增值收益留給農民;解決了農民收入問題,擴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培育了職業農民,提升了農民的職業技能,優化了農業從業者的結構,吸引了勞動力回流。
這就需要,加快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改善政策環境,改變以往的保守、呆滯。當地政府及村兩委,精準招商引資,引入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新產業,實現農村的永續性發展。
只有,產業升級,人才回流,勞動力更新,才能給農村帶來新鮮血液和活力。
農村,只要“產業”搞起來了,勞動力自然而然就會更新,農民愿意就地接受培訓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相關配套服務,也會不斷完善,才能過上富裕富足的生活,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向著小康生活邁進一大步。
還有,農民工返鄉、返鄉創業者、本土企業、都市小資和富豪,他們也會帶著新的眼光和資本回到農村,尋找蘊藏著的大機遇。
鄉村振興,離不開天藍、地綠、水清,更離不開深入人心。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身手,需要更多優秀的新農人,而且需要很強的實踐性,勞動力更新,非常關鍵,不能不說,是鄉村振興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