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庭”,大抵是因為家必須有庭院,才有了“家”與“庭”的結合。“院合寧,家合興”更是深刻到骨子里的居家情結。
在3千年前的西周時期,人們會給自己造庭院了,他們在院子的四周蓋房子,中間空出來做庭院,這也是最早的四合院的雛形。
這種獨特的庭院情結,已經深深地刻在中國人的骨子里了。鄭板橋曾云:
吾畢生之愿,欲筑一土墻院子,門內多栽竹樹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東海一片紅霞,薄暮斜陽滿樹,立院中高處,俱見煙水平橋。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國畫里古人的庭院,去感受一下那遙遠又熟悉的詩情畫意。
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覺得對于更多的人來說,倒不如是:我有一座院子,面朝荷塘,夏暖花開。
這種愿景更符合小院的調性,也更容易實現些吧~~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
院子里怎能沒有芭蕉。墻角窗前,假山之畔,幾株芭蕉青翠欲滴,亭亭玉立,隨風搖曳,婀娜多姿,給人帶去清涼。到了雨天,還可以學學古人,在窗前聽雨打芭蕉,也是一樁賞心樂事。
梅蘭竹菊四君子,也是古人最愛的庭院植物之一。而竹可以說是最不需要打理的一種了,一年四季皆可觀賞,竹影婆娑,郁郁蔥蔥,好不可愛!
兩桿翠竹拂云長,幾葉幽蘭帶露香。好手移來窗戶里,不許千里望沅湘。
——劉躍《題沅湘蘭竹圖》
綠樹紅花,假山頑石,一方庭院就是一片精神樂土。野外的自然雖然廣袤卻是一個開放空間,危險和打擾并存。
自家的小院,就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自然世界。人們可以在其中飲酒品茗,注天地于一壺,養花栽木,將天地濃縮于眼前,遠離城市的喧囂,給自己留一片清靜的之地。閑時望月,無事對禪。
合圍的院墻,是中國人內斂含蓄的性格,也是注重隱私,保護家人的一道屏障,是“凝風聚水”的風水意識。墻內和墻外隔出了兩個世界。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
一首《蝶戀花·春景》道盡了那種迤邐繾思,多么美好!
古時候的女性,一般不可拋頭露面,所以庭院就成了她們日常的娛樂嬉戲的活動場所。
這種情形在明代畫家仇英的《漢宮春曉圖》里就有非常詳盡的描繪。畫家給里面的女孩子們安排了各種文人式的休閑活動:包括妝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斗草、對鏡、觀畫、圖像、戲嬰、送食、揮扇等。不僅描繪了宛如仙境般的宮廷內院的景象,也展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文思想。
春有牡丹繁華,夏有風荷初秀,秋有霜菊東籬,冬有寒梅疏影。生活于此的人,與院子相互滋養,與萬物彼此溫存。
一方院落,是流轉的時序與顏色,它記錄了自然之美,一方院落是不變的詩意與煙火,它留下了精神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