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橫斷山比作一把扇子的話,那么滇西北就是褶皺局促的扇柄,而滇西南則是豁然開朗的扇葉。由于滇西南多為中山山地,壩子星羅棋布,海拔較低,緯度亦低,且受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風的控制,因此在大約800米以下的地帶,即為熱帶季風氣候。在低地濕熱的環境之中,居住著傣族等民族,他們自古便以水田灌溉稻作農業為生。
而在海拔大約800米以上的地帶,則屬于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山地居住著景頗族、德昂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基諾族、彝族、苗族和瑤族等多種民族,他們主要從事輪歇旱作農業和刀耕火種農業。
盡管滇西南區域之內存在著自然和人文的垂直差異,然而該區的犁卻與滇西北的一樣,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如前所述,滇西北的犁主要是四角框架長直轅二牛抬杠犁,而滇西南的犁則主要是三角框架曲轅——牛牽引犁。
滇西南的犁,從其結構來看,仍然屬于我國框架犁的系譜。這種三角框架犁,早在漢代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的畫像石里便有表現。漢代之后,隨著中央王朝對云南統治的加強和開拓的深入,內地的犁耕技術已被源源不斷的戍邊和屯墾的軍民攜帶入滇。
而就滇西南而言,考察其犁的傳來之路,則大概主要有兩條:一條是人們十分熟悉的古代云南與祖國內地交通的主要通道,那就是東北之路,即自巴蜀進入滇東北,繼而到達滇中,再以滇中為中心,推廣到滇西南等地。
另一條則是從華南經滇東南和今越南、老撾北部通向滇西南的傳播之路。《后漢書·循吏列傳·任延》載:“九真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延乃令鑄作田器,教以墾辟,歲歲開廣,百姓充給。”
東漢朝廷推行牛耕達到九真(漢代九真郡轄境相當于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今越南和泰國北部的犁具,也有與我國滇西南相同的犁型,故華南的犁具通過此路傳播到滇西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自然,今日滇西南的三角框架曲轅犁已不可能是古代傳來之犁的原型,而是經該區民族改良之后適應當地風土的犁型了。考察滇西南的犁,當以傣族為中心。傣族是該區歷史最為悠久的農耕民族之一,亦是該區犁具形式較多、犁耕技術最為發達的民族。
相比之下,該區的山地民族因長期從事采集、狩獵和刀耕火種農業,因而采用犁耕的時代普遍較晚,而且他們的犁具多半是從傣族那里引用過來的。縱觀滇西南各民族的犁具,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型是三角框架長犁柄曲轅犁。此型犁多為旱地犁。由于山地坡度大,耕作時犁具必須頻繁隨地形而擺動,所以需要有比較長直的犁柄。而且由于山地土層薄,不宜深耕,故其犁轅與犁身平行。犁鏵有三種,第一種是三角形鏵,主要用于耕作旱地;第二種是菱形鏵;第三種為葉形鏵,多用于耕作水田。第一類型犁一般無犁壁,只是在耕作土壤深厚的旱地和水田時,才偶爾裝配木質的犁壁。
因為滇西南山地民族眾多,但大多數都是使用此型犁具。第二類型是三角框架短犁柄曲轅犁。這種犁的犁身有弧度,犁柄短,犁轅曲度大,所以適于耕作平坦的旱地和水田。犁鏵有肥大三角形鏵和菱形鏵兩種,一般不安裝犁壁。
第三類型是大框架(大四角或大三角)直轅犁。此型犁分布于西雙版納景洪市南部及勐臘縣境。其犁身下部彎曲,有的彎曲幾近直角,犁轅多以竹子制作,成直轅,犁立柱前,故形成大框架結構。一般無犁壁,犁鏵呈三角形,并向右偏轉,適于水田翻土。
此型犁所具有的大框架結構和以竹為轅的特征,在滇南犁具之中顯得特別突出,它是西雙版納南部傣族別出心裁的犁具制作。例如云南勐臘縣大卡老寨哈尼族的又一種犁——長柄大曲轅犁。
其犁身長1940毫米,犁轅厚70毫米,最大寬度120毫米,犁轅彎曲處外輪廓至犁身距離650毫米,犁柱全長880毫米,犁鏵呈菱形,長400毫米、底寬85毫米、中部寬200毫米。該寨有漢族移民,此犁型是漢族犁與哈尼族犁相結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