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上海后花園”之稱的安吉自然資源豐富,本項目位于安吉白茶小鎮的核心區,我們希望在此打造一個詩意自然的,同時具備展示、紀念、接待的多功能復合空間。
這個項目落址于由萬畝茶田構成的鄉野景觀之中。通過微小的介入,事務所將一間閑置的儲藏室改造成了“網紅”茶室,并充分運用了當地傳統的竹、木材料,在和諧融入環境的同時,又為田園牧歌之景平添了一份趣味。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浙江安吉風景秀美,以“竹”聞名遐邇,素有“中國竹鄉”之美譽。而在竹子以外,這里還有一樣物產也富有盛名,那便是白茶。殊不知,當地經濟的迅猛發展離不開這一片片小小的茶葉。
近年來,安吉不僅走出了一條茶產業、茶經濟、茶生態和茶文化有機結合的發展之路,還滋養出綿延在群山中的萬畝茶園,令五湖四海的游人向往不已。正是在此語境下,以白茶產業起家的業主愛家集團有意在安吉打造一座“白茶小鎮”。
觀景平臺及茶室,是HATCH為安吉“白茶小鎮”操刀設計的首秀之作,位于蒼翠茶山的高處,來客在品味香茗之時,亦能將茶田美景盡收眼底。
茶室的不遠處,為一座巨石,書有“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來此享受美茶、美景之余,不妨也品讀并思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之道。未來,設計團隊還將與業主攜手打造酒店、餐廳等配套設施,讓這里真正成為一個吸引游人度假、放松的“小鎮”。
由閑置儲藏間變身而來的“網紅”驛站
茶室前身是一間鄉政府的儲藏室,地理位置絕佳,大部分時間卻處于閑置狀態。秉承“微介入”的理念,我們以輕巧的手法對儲藏室進行了改造與拓展。
順應茶園梯田的地理形態,采用嵌入的方法塑造出逐漸下降的茶室。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通過材料選擇、形體塑造等方法弱化建筑的突兀感,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茶室內部則被打造成了大地色的“洞穴”,室內吧臺、臺階的曲線如茶壟般蜿蜒,富有柔軟順滑的質感。
茶室最為突出的亮點之一,是面向茶園的長條形全景落地窗,占據了一整個墻面,像是一個別致的取景框。氣候適宜時,橫向足有12米的折疊式落地窗可以全部打開,讓茶客毫無阻攔地欣賞美景,享受不時吹來清風。
深入鄉野與茶農共創
在茶室以外,我們還設計了兩座位于茶山制高點的開放式觀景平臺,它們的設計靈感源自這里的村民最引以為傲的物產——白茶。
一座觀景涼亭的頂棚如一瓣葉片般舒展,輕盈地落于田間。
另一座涼亭的頂棚則形似漂浮的云朵,為茶農與游客提供了一隅庇蔭納涼的空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兩個觀景涼亭均采用當地的竹材與木材打造,挖掘出傳統的材料的全新運用場景。
涼亭的柱結構為白竹,經高溫沸煮、高壓防蟲處理后達到防腐防霉的效果。現場施工時,熟悉竹材料的當地村民對其進行火烤定型與安裝。用于庇蔭的頂棚則采用了傳統的竹篾條,由工人于現場手工編織而成。
設計團隊也與當地的手工藝人深入溝通,了解材料的特質,在實現共創的同時,也讓材料發揮出最大潛力。
平臺兩座亭子采用當地竹材和木材建造,以傳統材料實現建造的可持續性。彎曲的竹子營造出輕盈靈動的效果,似“一片葉子”落在茶田間,同時將建筑“消隱”在茶田中。
茶室的設計以洞穴為概念,將整個建筑形體嵌入茶田之中,通過微小的塑形形成臺階,與梯田景觀呼應,并將建筑自身作為景觀營造的對象,實現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
茶室采用局部挖空引入天光,整面墻的開窗最大程度將萬畝茶田的視野盡收眼底。
所有的設計在滿足活動功能的同時,通過材料選擇、形體塑造等方式弱化建筑的存在感,從而與自然有了連續性,用詩意設計與人文地域實現平衡與契合。
茶室以及附帶的觀景平臺不僅是美的,它們更是融入在地的、富有人情味的。在形態、材料與觀念上均展現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用質樸而巧妙的設計手法連接土地、村民與游人。
項目位置:浙江安吉
業主:安吉旭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建筑面積:260平方米
景觀面積:1300平方米
狀態:建成
建筑設計:HATCH
主創設計:衛宏濤DavidWei
設計團隊:邵丹珺,王志錚,徐嘉文,趙元銘,代二強
室內設計:上海柏鈺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軟裝:上海支曼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攝影師:朱潤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