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將家稱為家庭,有家,必有庭。
中國人一直有著濃濃的院子情節(jié)。
對于中國人來說,建筑不僅要滿足遮風擋雨、生活起居,還要滿足人們,心理、審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所以,院子,既是一個居住空間,也是一個安放心靈的空間。
大多數(shù)人的記憶中,都有那么一個院子。
對于院子里的孩子們來說,生活也許清貧,沒有手機游戲,沒有動畫片,也買不起各種各樣電動的玩具,但四季里水里有暢游的魚,枝頭上有歡叫的鳥。
它要么是大人們在晴晚里,侍弄花草的私家庭院:
生活不再是電視、電腦、空調(diào)、洗衣機,而是花園、鋤草、澆灌、養(yǎng)魚、喂鳥、剪枝,嫁接花木、吹自然風。
或等晚風吹起,灑掃好庭院,擺放好桌椅,等待左鄰右舍的鄰里來拉呱閑聊;
或是一家人聚攏一起,到井里拎出一籃子浸潤得又脆又涼的瓜果來消夏。
它要么是月光下,外婆搖著蒲扇,講故事的農(nóng)家小院:
夜幕降臨之后,便是納涼的好時光。
已被摩擦得十分光滑的竹椅,竹床與竹篾席,坐在上面,躺在上面都涼爽怡人。
在院里,我們曾經(jīng)感受著最濃烈的親情,揮霍著最簡單的時光,享受著最純粹的快樂。
我們品味漫溢在院子里的一花一草,喝一壺茶,下一局棋,一張?zhí)僖危欢蜗嗨频墓适拢o好歲月,在不知不覺中,過了一年又一年。
汪曾祺說: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中國古代的建筑特征,除了木結(jié)構(gòu)外,就是建筑的群體性。
這種建筑群體的組合,又幾乎都采取汪曾祺所說獨門獨院的院落形式。
這樣的院落,一般由四棟房屋圍和而成,也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國建筑的基本單元,它小到普通民家一座院子,大可以至皇家的紫禁城。
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院子便是這種文化在建筑上的體現(xiàn)。
中國人將院子看成是人與天地、人與自然協(xié)同共生的最佳場所。
大戶人家高墻深院,堆山疊石,庭院理水,植樹栽花,成為私家園林。
無論房舍、山水、花木、曲徑、游廊等,都從自己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體現(xiàn)著天人合一的樸素理念。
小戶人家面積再小,也要種植幾棵翠竹或芭蕉,充分表現(xiàn)與自然的交融。
青磚黛瓦,蕉竹婆娑,鳥多閑暇,花隨四時,這樣的的小院生活,是每一位中國人心中的向往。
歐陽修說: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
戴復(fù)古說:新荷池沼,綠槐庭院,檐外雨聲初斷。
陸游說:晝永蟬聲庭院,人倦懶搖團扇。
趙長卿詩曰:涼夜竹堂空,小睡匆匆醒。庭院無人月上階,滿地欄干影。
李清照在一首《浣溪沙》中寫道:晚風庭院落梅初,淡云來往月疏疏。
楊柳簾幕也好,晚風庭院也罷,無數(shù)古典詩詞,對庭院生活都作出了生動的勾畫,記錄了中國人對于院子的鐘愛。
搖椅里的讀書品茗,月光下的閑庭信步,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粗茶淡飯中,逍遙安度清雅自在的人生。
每個中國人都憧憬著一個屬于自己的心靈花園。
它是人們內(nèi)心最隱密、最放松和最愜意的理想場所。
《周易》第六十卦的爻辭里有一句:不出戶庭,無咎。
表面看來,這句話意思是說,只要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家宅著,就不會遇到災(zāi)禍。
這從側(cè)面也表露了一點,即西周時期,中國已有庭院模式的生活形態(tài)——避世、隱逸。
小隱庭院,心曠神怡。
庭院,提供了一個寓情于景,寓義于物的私人場所。
或繁花盛開,或樸素簡潔,或深墻大院,享一份隱與靜,或面朝大海,攬一片海與天。
一處小院,可以讀書,烹茶,會友,或什么都不干,發(fā)發(fā)呆,打打盹,也好的。
一張木桌,幾把木椅,一杯清茶,幾本閑書……舉頭即見明月,低頭可聞花香,靜聽小蟲低語,輕攬清風入懷。
一處院子,雖處鬧市當中,卻又能獨得天趣,隔開車水馬龍的喧囂,留下樸素生活的味道。
院中要有樹,最好孩子降臨時親手栽種,看著孩子和樹一起慢慢長大,慢慢地能為家遮風擋雨。
一處院子,或養(yǎng)花草,或種瓜果,看它們四季輪回,慢慢生長。
一樹花開,看蝴蝶蜜蜂在花間忙碌,一樹果熟,敲開鄰居的門送給他們嘗嘗鮮。
一處院子,要有塊空地,可以打太極,沒事泡杯濃茶,往院子里一坐,看白貓踱步,曬太陽,睡懶覺,看金魚在水里游來游去,數(shù)著樹底漏下來的,一絲一絲日光......
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對庭院式生活懷有深深眷戀。
不論閑雅富貴,不論奢華別致,但求筑一小窠,隱于一方天地,躲進庭院成一統(tǒng),偷得浮生半日閑,管他春夏與秋冬。
愜意的生活不外乎如此:在院子里,與日月為友,與輕風作伴,庭院漫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感受最自然的氣息,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沉淀了喧囂的市聲,一墻之隔,世俗的一切,在這里都是浮云。
中國人營造院子,追尋的不僅僅是安身,還要能安心。
世界再忙,心不能忙。
茫茫天地間,愿你的心中,有一處院子,暫別都市喧囂,聽雨打芭蕉,看花點青苔,或秉燭賞海棠,或醉臥眠芍藥……婆娑一院,盛滿人間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