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原舍位于南京江寧區秣陵街道白鷺湖畔。白鷺湖四面環山,北岸密林環布,南岸滿山翠竹。江寧地區多樣的地貌是鄉村空間塑造的重要基礎,低山、丘陵、崗地、平原和盆地類型豐富,既有江南水鄉特征,又有山地丘陵風貌。
從蘇家狹窄的入口進入,沿緩坡下行,路過村中心,村中有三十余戶村民,規劃選擇一些廢棄的公房和民宅布置了文創店、茶社、甜品店、餐廳、咖啡書屋等小型服務業態。
接著一直往里走,水面逐漸開闊,路邊逐漸出現一面湖水,即白鷺湖,湖面水位很高,水面幾乎與道路相平,四周青山圍繞,顯得尤其平靜,一幅寧靜致遠的山水畫面。
行至最深處,左手出現一道破舊的半高紅磚圍墻,居中一道鐵門掩映著。推門進入,上一串臺階,是一個單層三合院,一組廢棄的老磚木結構房屋。房屋右后方是一棟二層坡頂半現代的房屋,立面有外廊和花磚,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風格。二層樓再往右后方,是一個小院,有一排一層木結構輔房,端頭是一個倒塌的石頭房子。
原舍平湖便是利用白鷺湖畔最深處這一組臨湖的廢棄公房改造而成。房屋前湖后崗,面朝湖水,背靠綠林。
改造策略可總結為“四原”方針:即保持“原址、原尺度、原地貌、原材質”,進行重建。西側原來紅磚側院保留,重建一組帶院子的套房;正房部分改為接待廳,坡屋頂廂房前增加一組白色平屋頂房間;正房后方新建一棟二層白色坡屋頂客房,一樓餐廳廚房,二樓客房。客廳后原有二層住宅保留,改造為客房;二層東側原有輔助房屋原樣修復,改造出4間套房。
進入原舍,首先是主入口部分:將原來主入口調整至西側,原來面對湖水的入口則留作適宜停留休息的內部景觀空間,這個位置后來增加了游泳池。
再進去正對接待廳:入口加入庭院要素,進小院,再進大院,接待是原址正房,拆除后改造為一層鋼結構的接待兼客廳,客廳面南臨湖,背面是臺地小丘陵,所以北面相對做實體化處理,其余三面盡量通透,能看到四周景色。
兩側廂房:客廳前兩側廂房保留下來,改造為兩間客房,每間約40平米,做成小套間,屋頂更換青瓦,加了保溫層,內部沿用以往的木結構屋架。廂房往前各自再加一段一層平屋頂建筑,作為兩間臨湖客房,面積戶型與廂房相似。這樣就保留了原來合院的正房廂房格局,并且強化空間圍合,地面對湖面跌落處理,保持客廳能看到更多湖面。圍合部分保留了兩顆原有柏樹,另外增加了一個小型泳池。泳池對于城市近郊民宿尤其重要,一是可以增加夏天暑假的對小孩的吸引力,另一是住店客人中家庭和團建占比很大,泳池是一個很好的游戲和活動的設施。
客廳這組前院建筑后方是后院,后院保留了一棟二層磚混結構舊房屋,只是簡單修復改造,對屋頂進行了翻新,對窗戶調整了位置大小,以適應居住需求,一樓做兩間員工宿舍和布草辦公,二樓改出兩個套間。后院另外新建了一棟二層客房,一層是整個民宿的廚房和餐廳,二層是標間客房,面積較小較緊湊,利用空間高度做了5間帶局部夾層的家庭房。再往后院東側,是一組庫房圍合的小院,同樣的改造原則,原址改造了四套客房。風格保持傳統的坡屋頂木結構建筑。這樣布局最后出現了三組院落,提供了較多的景觀和活動場地。
原舍平湖開業后迅速成為南京最受歡迎的民宿,入住率達到80%以上,獲得中國最受歡迎民宿金獎等獎勵。成功背后是鄉伴有系統而專業的運營,一方面設計營造的空間和氛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為稀缺的不同于傳統標準酒店的高端民宿,因其親切的家庭氛圍和優美的環境,成為年輕人新的打卡地。
九熹·大樂之野
隱秘在群山環繞的寧海縣胡陳鄉里的九熹·大樂之野是由老糧站改造成的精品民宿,這里曾經是當地熱鬧的糧食儲藏和供應站,之后慢慢淡出并長期處于閑置狀態。
景會設計(AresPartners)在2015年接受甲方的委托對老糧站進行全面的改造設計,經設計師的精心規劃與設計,這個廢棄的糧倉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改造后的糧倉酒店由7棟建筑組成,其中6棟為改造建筑,1棟為新建建筑。酒店共有21間客房,并配有全日制餐廳,游泳池,會議室,茶室等公共設施。
原有的建筑是典型的糧倉建筑,窗戶小并且都在距離地面2.5米以上,窗戶主要以通風為目的,不考慮采光功能,從儲物空間轉換到酒店客房空間,如此兩個極端的功能轉換成了此項目建筑與室內空間改造的一個挑戰。
場地規劃
原場地由一條4.5米寬的主通道連接前后兩個庭院及圍繞著庭院的7棟老房,改造中設計師在尊重現有建筑肌理的前提下,調整和梳理空間格局,首先是拆除了正對酒店入口大門的一棟二層高的磚房。
這棟原始建筑阻隔著前后空間并阻擋了視線,在其占地范圍內新建的是一棟局部二層高的建筑,并在其西(西南)側增加了一條3米寬的次通道,加強了前后場地在視覺上以及動線上的連貫性。
其次是拆除了主通道與西側草地之間的圍墻,使建筑與整個場地及周圍的山景融合更密切。
在功能分布上,酒店的公共及輔助設施被安排在臨近入口庭院的幾棟老建筑中,新建建筑西側的一棟老建筑改造后作為酒店的全日制餐廳,餐廳北面是新增加的泳池,泳池面向視野開闊的草地和遠處的山。
設計師通過疏導.圍合的手法,使場地的動線更流暢,空間組合疏密相間,讓人在不同尺度的空間中游走體驗。
改造與新建
對于場地中6棟建筑的改造,設計師保留了原有的結構體系,由于原有糧食儲藏功能導致窗戶都非常小,室內光線很暗,原始建筑的2.5米以下為毛石墻體,毛石上方是約30公分高的一圈水泥壓線,水泥以上為磚墻和支撐屋頂的結構柱。
改造中,設計師將所有在2.5米以上的窗戶擴大,并按平面布局的需求,有節制有選擇的將部分窗戶不僅水平方向擴大而且縱向擴大至2.5米以下,這樣增加了室內空間的舒適感。
在外立面的處理上,將毛石上厚厚的白色涂料去除,讓毛石的天然色彩還原,毛石以上的水泥輪廓仍然保留了白色涂料,窗洞兩邊的磚墻上外掛深色的塑木墻板。去除了涂料的天然石材的建筑與遠處的山體似乎融為一體。
整個場地中最小的兩間客房面對的是最開闊的景色,設計師在原建筑的西側加建了陽光房和露臺,滿足了客房功能面積的需求也增加了這棟建筑的體量感和存在感。
在西北面山體的襯托下成為主通道和次通道軸線上的“景點”。新加建的陽光房和露臺將室內空間水平方向延展至室外,陽光房的天窗從視覺上縱向延伸向天空和遠處的山景,從不同的角度將遠處的山景帶入室內。
這個加建的構筑物邊際線以多段折線呈現,它與背景的山體巖石的刻鑿痕跡有種相似感,同時建筑的人工性和自然的山體又存在著一種強烈的反差,既有著關聯又有著反差特性,建筑與自然默默中進行著一場對話。
糧倉過大尺度的室內空間本身是個不宜用來居住的空間,設計師通過“盒體”嵌套的方式來化解室內單一性,這些賦予了實用功能“盒體”滿足了酒店客房功能上的要求,并通過對尺度的調節來喚起人的身體在空間中的知覺性。這種形式改變了通常用隔墻來區分空間的方式,增加了空間的豐富性和具體性。
在室內的材料運用上,設計師保持了一貫的樸素自然的風格,實木板,素面水泥,槽鋼,乳膠漆,冷軋鋼板有序結合使用,營造出了室內平靜溫馨的氛圍。
除了對6棟原有老建筑的改造之外,入口處作為接待及會務的是一棟新建建筑,設計師以抽象簡潔的幾何體回應了相鄰的老建筑和遠處的自然山景。建筑的一層南端為酒店接待,北端是會議室,二樓的北端為茶室,南端為戶外露臺,新建筑的高度由北向南逐漸從7.1米降低至4.85米。
當人們站在酒店入口大門處時,北面和西北面的山景不被建筑所阻擋,并且二樓的茶室南北都采用大面積的落地玻璃,透過玻璃遠處的綿延起伏的山隱隱可見。
步入室內,透過落地玻璃大窗眺望遠處一覽無余的山景和近處的桃花林,如同來到了一個世外桃源。這棟建筑的東立面順應著場地在接待與會議功能空間的分界處作了一個“折”,建筑立面與地面邊界的鏡向“折”線在接待的入口處自然形成了一個圍合空間,供人們停留交談。
正對著酒店大門的南墻以封閉式墻體為主,唯一的豎向窄條窗有節制地控制著內外空間的對話,客人從室內通過窄條窗眺望遠處層層疊疊的山景,有似一幅山水畫軸。
一層北端會議室的西墻采用了磨砂U型玻璃,這種磨砂顆粒肌理在建筑外立面上與細膩的外墻涂料和刷白的粗糙磚墻在對比中形成統一。從室內看不僅玻璃表面粗糙感與東面的拉毛水泥墻呼應而且也增添了一些朦朧感。U型玻璃外隱約可以看到通向二樓茶室的樓梯。
會議室的北面是落地大玻璃窗,東墻有節制地只開了一個窗,這樣將人的視線有目的性地引向了北面的開闊山景和山景襯托下的建筑。此棟建筑在型體,體量和室內外材料的運用上盡可能地保持著抽象和簡潔。
這次對糧倉酒店的建筑與室內改造,設計概念的調整和完善貫穿了整個建造過程,是一個漸漸理解原有的并逐漸建立新“秩序”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