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義縣城內(nèi)東北一隅,有一個完整的佛寺建筑——奉國寺。奉國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以遼代大殿及殿內(nèi)精美遼代塑像、壁畫而著稱。然在山門殿內(nèi)還存有精彩壁畫,顏色鮮亮,線條清晰,畫工精細,也是難得的壁畫之作,堪比永樂宮的壁畫!
遼代皇家寺院·佛祖道場——義縣奉國寺(俗稱大佛寺),坐落在遼寧省錦州市義縣縣城內(nèi),始建于遼開泰九年(1020),是遼朝自稱釋迦牟尼轉世的圣宗皇帝——耶律隆緒在母親蕭太后(蕭綽)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走進東北,它的文化個性與三秦大地截然不同。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這里并不是中華文化的中心,但這絲毫不意味著它的文化是貧瘠而單調的,倒是以突出的特色和完整的遺存,使輝煌的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令人驚嘆的完美。
中國人對于奉國寺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四十年代,1941年印制的《奉國寺紀略》對奉國寺作了詳盡的記述,包括圖說、寺址、修建、寺制等,全面而且完整。
建國后,中國學者對奉國寺的彩繪壁畫也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其中1961年,杜仙洲先生的《義縣奉國寺大雄殿調查報告》對奉國寺大雄殿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并對奉國寺建筑彩畫部分作了較為詳盡的記錄,他認為奉國寺保存的遼代建筑彩畫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藝術水平很高,是國內(nèi)一處極可寶貴的藝術遺產(chǎn),在建筑史上有重要位置。
奉國寺的彩繪壁畫在《祁英濤古建論文集》、《中國建筑藝術史》等書籍中都有提及,并為“代時期彩畫從初唐的質樸到中唐以后漸轉華麗。五代、遼、宋的建筑彩畫改變了唐以前建筑色彩較為質樸的面貌,為明清彩畫的發(fā)展高峰作了充分的準備”這一理論,提供了材料依據(jù)。
奉國寺大雄殿為徹上露明造,現(xiàn)存大約2000平方米的建筑彩畫,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內(nèi)容包括飛天、網(wǎng)目紋、蓮荷花、雜花、鳳紋等,繪制技法多樣,多有繪畫性。其中梁栿彩畫部分保存得相對完整,內(nèi)容包括四十二幅飛天,樣式豐富的網(wǎng)目紋,鳳紋,蓮荷花等各式紋飾。斗栱內(nèi)側及內(nèi)槽斗栱上還留存著大量的彩畫,內(nèi)容相對簡單、隨意。栱眼壁彩畫損壞嚴重,大都辨識不清。奉國寺大雄殿所保存建筑彩畫的顏色以紅、白、黑為主,兼用青、綠、黃等顏色,色調鮮明華麗,尤其是紅、白兩種顏色,歷經(jīng)千年,仍保持了明度和純度,艷麗如新。其中大雄殿內(nèi)槽的彩畫繪制的最為精致,紋飾最為豐富,包括十二軀藝術水平極高的飛天;大量的纏枝花,卷草紋和鳳紋等。
奉國寺的彩繪壁畫延續(xù)了唐代的用色風格,飛天色彩豐富、富于變化,主次分明,互相呼應,具有色彩鮮明艷麗,繁簡相宜的視覺效果。
彩畫是中國建筑特有的藝術。由于木材本身的單純色調,不能不加以裝飾,同時它對保護木材也有一定的作用。奉國寺大雄殿內(nèi)部梁枋、斗栱上所存有的遼代彩畫是國內(nèi)僅存的遼代建筑彩畫原跡,首先作為建筑本身的裝飾,是構成大雄殿雄渾壯麗風格的重要因素;而其所處位置和題材,又恰恰成為室內(nèi)七尊主像的烘托背景,與前述群塑構成了一組華貴而不失莊重的禮佛場景,仿若走進琳瑯滿目的藝術世界。
大殿以內(nèi)槽為中心,前槽為第二中心,內(nèi)槽的彩畫包括十二軀飛天,還有鳳紋、纏枝花卉、卷草和各種網(wǎng)目紋;前槽包括十四軀飛天、纏枝花卉和網(wǎng)目紋等等。近期有學者考證,奉國寺大殿中的網(wǎng)目紋,實為佛光紋,與飛天等組合,正形成了《法華經(jīng)》所記“天女散花”的佛國場景。
原大殿三面墻上均有壁畫佛、菩薩和羅漢。東西兩墻各畫五佛,合為十佛,已全部漫漶,但仔細觀察,尚能辨認。所畫佛像結跏跌坐于蓮座上,背光環(huán)繞流云。從流云形式看接近明清畫風,但佛像的面型具有喇嘛教佛像的特征,推測可能是元人所畫,屢經(jīng)后世重描,也是非常珍貴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