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點人文的東西。
一提起南宋,我們大家的第一感受,是不是人民生活的都很苦逼,整天都被北方的金,元等少數民族欺負。
不過,現實的民眾的生活,或許是另外一種情形。
我們可以從南宋的詩詞中窺見一斑。
最近,晚上沒事經常跟著兒子重新背古詩詞。
感覺有很多詩詞,現在重新再看,別有一番風味。
今天就說說三首南宋描寫鄉村生活的詩詞。
第一首是陸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看到這首詩,相信很多朋友肯定對第二句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熟悉。
這首詞,主要描寫的是一種非常閑適的江南鄉下生活的場景。讀來讓人心情舒暢,很治愈的感覺。
其實,當時陸游也是剛剛被罷官,隱居鄉下。也能看出陸游拋開官場失意,融入鄉村生活的一種淡然。
農家過年準備的菜肴,雖然粗糙一些,但是在豐年,也雞鴨魚肉,樣樣具備。
在游覽的途中,過了一座小山,又遇到小河,之后又是山。
正在無路可循,絕望之際,忽然峰回路轉,在柳樹林那邊,出現了一座小村莊。
這種欣喜,難以言表。
當地的人依然延續著古樸的衣著,和傳統的鄉間習俗。
感受著這些熱情好客的老鄉,陸游也發出要是以后允許的話,經常“乘月叩門”,跟這些鄉親們達成一片,是那么值得向往的事情啊。
從整首詩,可以感受到,在南宋當時的鄉村,大家并未受到太多北方少數民族侵擾影響。
第二首是范成大的《田園四時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首詩描寫的鄉村生活更加的具體了。
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全村的男女,都各自忙活著各自的事情。
一些小孩子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搓麻,但也沒閑著。他們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
短短幾句話,就把整個古代鄉村男耕女織的生活描寫的栩栩如生。
范成大退休之后,貌似很喜歡寫這類題材的詩,光《田園四季雜興》他就寫了60首。
分為春夏秋冬的景色,其中春有24首,夏夏,秋,冬各12首。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31首。
是不是開始向往退休之后的生活了?
最后一首是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首詞,兒子非常喜歡,我教了他幾遍,他就會背了。
這個對于江南鄉村生活描寫的最為具體,畫面感十足。也讓我重新對辛棄疾的作品有了新的認識。
這首詞也是辛棄疾閑居時創作的。其實,他在閑居期間,創作了大量的詞,主要風格就是這種田園風。比如還有一首我們比較熟悉的《西江·月慢行黃沙道中》,還入選了當年的教科書。
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
在一個茅檐低小的小屋旁邊,一條小溪流過。
旁邊一對老夫婦,喝著小酒,幸福的用方言聊著天。
在不遠的地方,三個兒子都忙的不可開交。老大正在田里鋤豆子,老二在忙著織雞籠子。老三最小,在一旁耍賴偷懶,躺在小溪邊剝著蓮蓬。
這首詞真是把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細節的描寫尤為突出。簡直就是一副面一樣展現在你面前。
北宋有蘇軾,南宋有辛棄疾。辛棄疾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詩人,能文能武,嫉惡如仇,有血有肉。
其年輕時的英雄事跡非常感人,后面不得志,寄情于山水田園,文采非常值得稱道。
這三首詩,大致描寫的是江西浙江一帶的農村生活,也是比較典型的江南鄉村。
其實,我每年也要去幾次那塊,感覺在那里生活確實是非常的舒服愜意。
等退休之后,也去那塊找個地方度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