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歷來以園林聞名于世。歷史悠久、聲名遠揚的拙政園、留園等,早已成為蘇州園林之旅的必經之路,可是你知道有一座比拙政園還要老500年的園林嗎?它就是今天的主角可園,它也是蘇州現存唯一的書院園林。
《可園記》園之堂,深廣可容,堂前池水,清法可絕故顏,堂曰艷清。池畝許,蓄倏魚可觀,兼可種荷,緣崖磊石可憩.左平臺臨池可釣,右亭作舟形曰坐春舫,可風,可觀月,四周廊龐可步,出廊數武屋三楹,冬日可延客,曰灌纓處,舊園外隔溪即滄浪亭,故援孺子之歌,可以灌纓也。
可園位于蘇州城南三元坊,與滄浪亭僅僅一巷之隔,與文廟則是一街之隔。可園多年來身處鬧市而不為人知,直到2015年國慶節,經歷了蘇州市委多年的修復才重現于世。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看看這座古老的園林到底有多美。
孫承佑是五代末年吳越國的節度使,他的宅邸就是今天可園的前身,后來北宋時期成為滄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時期成為韓世忠的宅院,史稱“韓園”。
清乾隆時期,巡撫沈德潛于此重筑了一個“近山林”,建成后,它的東面有正誼書院,西面是沈氏宗祠和宅院,三部分實為一體,沈德潛就在這里讀書,這也就是“書院園林”的來歷。
道光皇帝時期,江蘇巡撫梁章鉅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修建,重新劃歸正誼書院,并改名為“可園”。后來在清朝動蕩的格局中又多次經歷破壞與重建。建國后,可園被列為蘇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保護傳承這座蘇州名園,2014年市委、市政府決定投入約4500萬元進行全面修復,可園修復目標主要是中部的花園、西部的住宅和東部的書院,全部修復后的面積將達到9400多平方米。
修復工程主要包括了挹清堂、挹清池、思陸亭、浩歌亭、瓢亭、入口亭堂、東部連廊、濯纓處、一隅堂、梅園等十余個景點。
像可園這樣有歷史價值的遺跡,很容易因保護不善而遭到破壞,如果那樣的話,后人就只能在文字記載中追憶了。對可園的修復,是對歷史的一次尊重,也是傳統園林文化的一次重現。
今天的可園,藍天白云和亭臺院落倒映在挹清池的水面,虛實交錯,仿佛一個夢幻的世界。
今天的可園,三曲橋蜿蜒迂回,每一步都是一個不同的觀賞視角。
今天的可園,滿園的綠意和生機,一花一木都寄寓著幾百年來可園獨特的文化特質,每一細微處都是一處美景。
園林中山、水、植物這三個造園要素有機地組織在一系列的風景畫面之中。可園的景觀,可園的設計,雅意文風極濃,完全不輸那些廣為人知的園林。
與那些喧鬧、擁擠的大園子比起來,幽靜雅致的可園,處處透出濃郁而典雅的古代學堂的氣息,讓到蘇州來的游客找到一份寧靜和優雅。
蘇州園林是每個蘇州人的自豪,但你可能不知道,自建國以來,蘇州已有多處園林悄然消失。保護和傳承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園林,是我們這一代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