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寺廟類匾額主要指寺院、廟宇正門或者大殿門上懸掛的匾額,這類匾額在我國各地的寺廟門前非常常見。
他們有的是我國古代書法大家所題,有的是我國古代帝王所題。這些匾額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研究重要材料,它們為我國古代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證。有人說,匾額是古建筑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于古建筑的眼睛,此言不虛。
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一起欣賞中國五座寺廟的匾額,體會藝術與宗教所碰撞出來的絢爛火花。
少林寺
關于少林寺寺匾書法的來源,至今并不能確定。觀匾額的“林”字上方,刻有“康熙御筆之寶”方印一枚,于是一般認為雖然康熙從未到過少林寺,少林寺寺匾上的字卻可能是從康熙寫過的字中挑選出拼成的,也就是書法界所說的集字。其用意大概是少林寺借清圣祖的字而傳名,清圣祖因少林寺借字而宣威,這就叫兩全其美吧。
關于此匾還有個小故事——1928年,軍閥混戰中,一場大火把牌匾上的“少”字燒的了無痕跡。傳聞當時有一個自稱是唐代書法家懷素后代的人擅長書法,于是他就仿康熙的筆法修復了這塊匾額。當他把寫好的“少”字與“林”“寺”二字放一塊時,僧人都稱贊三個字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正當準備鐫刻時,有一老衲卻要求為了讓后人知道少林寺的這段血難史,刻“少”字時,要留個“緣起”,好讓人看出一點破綻”。于是,就將撇筆在收尾處故意挑起,使其成為一段佳話。
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原名建國寺,位于開封,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建國寺重建時,唐睿宗為這個寺院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的匾額,這就是相國寺的來歷,宋代,相國寺被封為皇家寺院。大相國寺山門的匾額,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題。
另外,據說在大相國寺藏經樓有塊匾額“法輪常轉”,識得一字可增壽10年。
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河南省洛陽市,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它是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白馬寺山門建于明代,其匾額“白馬寺”三字,則出自現代書法家趙樸初先生之手,用筆穩健舒展,莊嚴浸透著氣韻,與中國第一古剎相映生輝。
靈隱寺(云林禪寺)
杭州靈隱寺,始建于326年,距今已有1700年,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是中國佛教禪宗十大古剎之一。但是,讓人奇怪的是,寺廟門頭掛著云林禪寺的匾額,杭州百姓卻仍然叫它靈隱寺,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據說清康熙二十八年,靈隱寺請康熙題塊牌匾,康熙在紙上寫下一個大大的“雨”字,可是“靈”字在“雨”字頭下面還有三個“口”和一個“巫”,這許多筆畫怎么也寫不下了,康熙干脆將錯就錯,寫成了“云林禪寺”。
從此以后,靈隱寺就掛著名不副實的“云林禪寺”的匾額。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買賬,盡管“云林禪寺”這塊匾額掛了三百年,大家還仍舊叫它“靈隱寺”。而現在靈隱寺的匾額則是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題寫。
靜安寺
上海靜安寺,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初名滬瀆重玄寺。1008年,宋真宗敕改名為靜安寺。由于這座寺廟并非遠在深山大澤,而是坐落于上海南京西路附近的鬧市區里,所以被人稱為“鬧市佛國”。靜安寺坐北面南,從正門前向后方大殿建筑物梯次增高,一直到最后的全寺第一高塔,整個寺廟建筑群給人一種和諧之感。
靜安寺最南邊的建筑是山門,匾額是著名書法家鄧散木在1945年題寫的。另在靜安寺門口“天下第六泉”井欄一側,豎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柱,也稱“梵幢”,成為靜安寺標志。
匾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幾千年來,它把中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筑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而寺廟中的匾額還同時承載著書者的功德和寺廟的歷史文化,堪稱匾額中的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