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在古建筑形式中,較之樓閣殿堂更為靈活輕巧,藝術形象也更富變化,對地形環境的適應性也很強。
1.靈活多樣的平面布局
明代著名的造園學家計成在他的一本造園專著《園冶》中,在談到亭子的修造時說:“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以至十字,隨意合宜則制。唯地圖,可略式也。”他這里所說的“橫圭”,是一種上圓下方的形式。所說的“唯地圖,可略式也”,意思是只要有了平面圖就大略可以造出來了。
計成書中雖然已經舉了不少亭子平面形式,然而在實際的情況中,亭子的平面形式還要多得多。如像圓形、半圓形、扇面形、多角形、荷葉形、長方形、新月形等,不一而足。此外還有用各種不同的平面組合而成的形式。最常見的是由兩個圓亭、方亭、菱形亭等相并組成的雙亭,這稱作連理亭;也有由三個亭子并列組成,或前后相錯建成的三元亭、三星亭;更有由五個亭子按游龍形、五方形、五星形組成的形式,如北京北海公園北岸的五龍亭,江蘇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北京景山五亭雖然相隔有一定距離,但彼此有主有從相互呼應成為一組。甚至還有由更多的亭子組成的形式。
2.空凌秀麗的亭身
靈活多樣的平面布局,使亭的主體結構亭身更加優美而富于變化。為了使亭子具有休歇觀賞的功能,亭身的造型自當講究。因為它不僅供人們由內向外觀賞景色,而且還要讓人從外面來觀賞。
空凌,這是亭身結構的一個特點。不論亭子是建在山巔、水邊、花叢、竹林,或波濤洶涌的江心、海岸,人們總是要從亭子里向外觀山、賞景、看花、觀濤,因此必須要空凌才能便于觀看。因此大多數的亭子都是全部空凌,無窗無戶。有些亭子雖然安設了門窗,也都是空凌透亮,以滿足人們在亭內向外觀賞的需要。為了便于人們休息停坐,亭的四周均設有欄桿、坐檻或“美人靠”,在亭內也有設桌幾、椅凳等。
輕巧秀麗造型優美,也是亭子作為“景點”的重要特點。《園冶》中所謂“亭安有式”,就是說亭子要按照地形環境、周圍景色相宜設計,沒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是按照平面的形式從梁柱和門窗形式上下工夫。揚州瘦西湖有個釣魚臺亭,四面用了空透的大圓窗,使比較呆板的四方亭子輕巧起來,使人們從分開的圓框中可以分別觀看五亭橋和白塔,構思巧妙。還有一些亭子,由于位置的限制,沒有建一個整亭的地方,只好取其一半,稱之為半亭;甚至在廊子、庭院墻角等地方只有四分之一的面積,也修建了四分亭;有些在墻壁之上挑出三面、四面的半亭,形式多樣,巧奪天工。
3.飛檐翹角、玲瓏華麗的亭頂
亭子的頂,最能顯示匠師們建筑藝術的才華,所以都把它做得非常的玲瓏活躍。亭頂的形式很多,以攢尖的形式最為普遍。即是把房脊和瓦壟逐漸收小到中心成一尖頂,上面冠上圓寶或方錐、多角形的頂子,看去凌空挺秀。尖頂有三角攢尖、四方攢尖、六角、八角、圓頂、多角攢尖等形式。為了使亭子更加華麗、厚重,除單層之外,還有兩層重檐和三層檐、多層檐等。如北京景山頂上的正中主亭萬春亭就是三層密檐相疊,顯得非常的華麗穩重。南方的亭子翼角高高翹起,真有《詩經》上所描寫的“如翚斯飛”之感。
除了攢尖式亭頂之外,根據不同功能的要求,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形式,有廡殿式、歇山式、卷棚式、十字頂、盝頂等,幾乎所有的屋頂形式在亭子的頂上都可找到。組合亭的形式除了按平面所組成的形式之外,在頂子立面上也有許多變化,如有上圓下方被稱之為“天圓地方”的形式,有上為圓頂下為十字或卷棚等形式。井亭則常在頂子之上開方形、圓形之口,外圈圍以盈頂或圓頂。
綜上所述,不管從亭的平面布局、亭身構造和亭頂形式等方面看,亭的建筑藝術都體現了靈活多樣、玲瓏秀麗、輕巧簡樸與莊重華麗相結合的風格。古亭可以說是中國古建筑中一朵古老而新奇的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