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中國文旅業遭遇“生死劫”。文旅業下一步怎么走,文旅企業如何抗御、自強自救,成為時刻牽引甚至“拷問”文旅人的痛點命題。讓“寒冬”變“逆襲”,讓風險變機遇,旅游業如何重振、重啟,旅游業路在何方?
一變:本地游、周邊游快速崛起
可以預見,疫情后,利用周末1-2天的本地游和周邊游將快速崛起。這類景區因為路程近、時間可控,消費過程輕松便捷,將成為疫情過后最先恢復、回暖的地方。此類景區應開拓視野,開發新業態,瞄準新業務,實現多種經營,不斷創新旅游項目,提升旅游內涵價值;打造個性化、差異化、特色化、有競爭力的產品體系;同時加強網上營銷傳播力度,為疫情后新的反彈性報復式的消費增長提前“備好功課”。
二變:旅游消費格局生變
自然類觀光游率先回暖,文化類、娛樂類、場館類的觀光游和研學游恢復緩慢;鄉村度假游、康養旅游將持續性增長。其中,以鄉村民俗旅游為代表的業態,恢復增長較快;此外,從旅游客源市場分析,以武漢為中心的500公里城市圈及長三角地區旅游恢復緩慢;同時,團隊旅游、長線旅游包車、旅游專列、旅游包機等恢復較慢,以家庭組團為主的自駕散客游恢復較快。疫情還會改變人們對文旅產品的選擇,人們會更多的選擇有體驗性、有參與度“真正的度假”,而不是來回穿梭、走馬觀花式的觀光,以老中青(少)三代為單位的出游組合比例將大幅提升。
三變:大型文旅企業加速轉型
疫情之后,國內將出現綜合型文旅企業,一批“文旅航母”將應運而生。大型文旅企業將有系列動作,通過資本運作等方式壯大企業。實力型的文旅企業在疫情過后會積極采取行動,不斷豐富產業鏈,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困局,同時強化運營體系和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建設,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此外,一批“小塊頭”的文旅企業面臨“斷炊”之痛,部分小規模企業直接面臨倒閉、關停,大型文旅企業將“慧眼識珠”,兼并或重組一些優質旅游資源。
四變:文旅業將現更多“獨角獸”
隨著行業轉型升級和競爭加劇,一大波在線旅游創業項目突然死亡。而在另一個層面,隨著市場細分,眾多“獨角獸”分布在旅游行業,借旅游消費增量市場快速生長。譬如:“要出發”已經布點國內80%以上的省、直轄市,以及泰國、馬爾代夫等國家,合作有7萬余家酒店、景區和餐飲店,擁有千萬用戶,是華南地區市值最高的在線旅游企業。2017年進入“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
五變:旅行社將現倒閉、并購潮
文旅企業遭遇最寒冷的“冬季”,眼前也將是最煎熬的時期。大量旅行社的壓力不僅來自春節退團的損失,更來自停業期如何自保能堅持到疫情過去。會有一些旅行社因為房租、工資等付不起而裁員,也會有旅行社因為負擔重、沒有營收支撐而倒閉。一批實力強、規模大的旅行社,將重組并購那些有潛在優質客戶群和良好合作渠道而經營上卻又舉步維艱的旅行社。處于“歇業”狀態的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須提早布局,未雨綢繆,積極應對面臨的各種機遇與挑戰。
六變:供需失衡的問題凸顯
旅游產品結構失衡、旅游供給和需求“錯配”的問題將更加突出。隨著人們出游觀念的轉變,旅游需求由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和康養旅居度假等需求轉變。一些旅游缺少實質性內容。在“吃住行、游購娛、險奇情”等方面缺乏好的內容體驗。下階段,重點是打破“觀光旅游產品多、休閑體驗游產品少;硬產品多、軟產品少;美景多、文化內涵缺失”的瓶頸,優化供需結構,提供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七變:旅游市場將細分“賽道”
一個時期以來,不同的選手“擠在”一個擁擠的“賽道上”,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疫情后,旅游市場將“細分賽道”,專業化、精細化、精準化分工更為明顯。近幾年來,一邊是大景區摘牌、大型酒店摘星轉型突圍,一邊是親子游、研學游、鄉村度假旅游、康養旅游日趨火爆,傳遞出了旅游市場在細分、細化的趨勢和信號。當前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熱門旅游景點、線路行程都大同小異,隨著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需求在變強烈,主題游、定制游將持續增長,內容為王、體驗為王,細分市場會成為新的藍海。
八變:康養旅游成發展方向
一場疫情,人們對健康更關注,康養旅游勢必迎來井噴式增長。以鄉村旅游、度假、康養旅居為代表的康養旅游將成為發展方向。伴隨人口老齡化、亞健康、生態環境等問題備受重視,加上國家全力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和“美好生活”建設,康養成為一個熱門研究話題。當前已進入養生養心養老的大眾旅游時代,人們愈加的追求健康和精神享受,康養旅居度假作為新時期人們的一種旅居生活方式,逐漸成為休閑生活主流,康養旅居度假也催生一系列新業態,成為新時期經濟突破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九變:夜間旅游市場將興起
紅紅火火的“西安年”、驚艷四方的故宮“上元之夜”,一系列夜游產品引爆市場,標志著“夜經濟”消費興起。繁華的夜間經濟,既是城市活力的象征,也順應著市民的期盼。“夜間旅游已成為旅游目的地夜間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我國游客國內旅游的平均時長在3天左右,人均停留時間為2.03晚,隨著旅游消費需求日趨多元,夜游開始逐步釋放頗為“可觀”的市場潛力和能量。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夜間旅游市場需求將持續旺盛。
十變:智慧旅游助推文旅升級
5G時代,將催生旅游行業無限的想象力,以數字科技為核心的消費模式將帶動在線旅游行業實現新一輪高速增長。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數字科技正在全面融入旅游產業。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旅游供給和旅游消費方式,促進了旅游商業模式的改變。現在,多元、跨界發展成為各個業態的主旋律和風向標,中國旅游業進入了新階段,未來旅游業線上線下融合生變、OTA與傳統企業競爭加劇。此外,借助于大數據,行業管理部門能更加準確地掌握市場動態,了解游客需求,整合旅游資源,從而有效推動全域旅游的發展。
十一變:專業托管運營“造福”景區
旅游業怎樣順應時代發展,其未來的出路何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景區產品從同質化到特色化升級、單一的門票經濟到收益模式多元化、單獨景區運營到多景區聯動的全域旅游發展趨勢下,如何適應新形勢、新常態,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提升綜合價值、效益,引進專業企業做景區托管經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景區托管方式將成為未來景區運營的趨勢。專業人做專業的事,景區托管是提高景區資本運作質量的最佳途徑。景區托管不僅具有合作成本低、回報效益高、作用見效快、合作風險小等優點,合作過程中,受托方還能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豐富的營銷資源和科學質量的管理機制。景區在托管之后,市場品牌影響力、知名度等無形資產的快速沉淀,有利于景區的長遠發展,這一點是景區托管最大的財富積累。
十二變:跨界融合發展成新趨勢
旅游產業的多元和跨界融合,能夠將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交叉,相互滲透,從而形成新的產業體系。通過旅游、文化、體育、醫療、養老、農業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揮消費的“馬車”拉動效應,有利于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用獨特的文化符號和文化魅力包裝、釋放旅游,用特色、大眾化的產品豐富拓寬旅游,通過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就可以彌補旅游業的短板,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強旅游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多業態的支撐,全域旅游就是空中樓閣。未來就是要通過實施“旅游+”戰略,大力推進旅游與文化、農業、工業、林業、商業、教育、體育、健康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通過“旅游+”做好全域旅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