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造景藝術始終把握了“自然美”的主旨思想,早期,魏晉園林就注重道法自然,講究自然和諧的山水清音。因此,蘇州園林被譽為造園藝術的巔峰之作,不僅緣于人文景觀首屈一指,生態理念更是無微不至地融入了角角落落。
水是蘇州園林的生命依存。無水不成景,無水不稱園,樓宇枕水而建,假山依水而造。每個園林中的水塘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通常遵循著“大園宜分”“小園宜聚”的構成法則,以期“聚則通闊,散則瀠洄”。園中水塘大多與外界水系隔絕,如此“死水一潭”,為何不僅不曾發黑發臭,反而清瑩秀澈、澄明如鏡,其奧秘究竟在哪里呢?
原來蘇州園林歷來注重提升池塘水體的自凈能力,比如拙政園的水塘里就自然生長著菹草、苦草、馬來眼子菜等多種沉水植物,尤其是夏秋時節,漣漪清波下,“水下森林”清晰可見,偶有魚兒嬉戲游弋,讓人看了心悅神怡。這些沉水植物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為凈化水質發揮了主導作用。
水塘還種植了挺水植物——荷花,不僅能夠凈化水質,還寓意著園主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荷塘周邊又建造了芙蓉榭、遠香堂、荷風四面亭、藕香榭等古香古色的廳閣。現代杰出作家周瘦鵑曾這樣描寫:“蘇州好,拙政好園林。四面荷風三面水,紅裳翠蓋滿池心。炎夏愜幽尋。園之中部,有亭曰‘荷風四面’,居高臨下,為賞荷勝處。”可見這片荷塘也已是拙政園里風姿綽約的美色佳景,可謂一舉多得。
除了水生植物,塘內還放養水生動物,比如螺螄、白鰱以及觀賞魚,如金魚、錦鯉魚等。臨池小憩,品茗觀魚,閑情逸趣,頤神養性,不僅增強了游園的參與性與愉悅感,也討了年年有余、魚躍龍門的好口彩,更重要的是完善了水體生物鏈,維護了水體生態系統平衡。
當前人們已經認識到,石質駁岸、水泥澆筑的駁岸對凈化水體的制約作用,逐漸推崇生態駁岸。殊不知,蘇州園林建造者數百年前就已將生態駁岸理念融入其中。他們堅持自然曲折、因地勢隨性起伏的駁岸建設思路,追求景觀與生態相協調,有些水岸以奇形怪狀的石塊砌成,但只要空間條件具備,他們就建設生態的土質駁岸,而且在駁岸上種花植樹,增強視覺上的自然韻味。
在拙政園東部的池塘岸坡上,蘆葦叢生,林木繁茂,景色生動天然,頗具江南水鄉特色,是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最有代表性的生態駁岸實例。而在這個園林的假山旁,土坡岸上紛亂地壘疊了碎石,其間多種植物看似隨意地生長著,有幾株紫藤舒展開來,枝條垂髫在波光粼粼的水面,遠觀,竟頗具美感。如此設計,既保護土質坡岸不會坍塌,又增添了園林的山野別趣。
如今各地都大力倡導和推行的海綿城市建設,而在蘇州眾多園林中,其實早已有了成功實踐。在蘇州人的傳統認識中,水為先天大地之財,從天而降的雨水如同上天賜予的財富,這些“肥水”不能隨便排出去呢?
因此,雨水順著“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屋檐流下來,要匯入自家園內的池塘中,這也是池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在雨水收集過程中,鮮見專用的排水溝渠,而是通過透水青磚緩緩滲透。這些結實耐用的青磚有著海綿特征的吸水性和貯水性,蓄水后可以促進園林內微環境恒溫恒濕,同時可以有效濾除各種垃圾和污物,確保匯入池塘的水質良好。
蘇州園林在水生態建設上做足了文章,而在園林綠化上也頗為考究,他們注重植物多樣性,而且堅持選用本地物種,因地種植,錯落有致,保障一年四季看得到綠色、聞得到花香。此外,有些園林想方設法利用地熱資源,他們在廳堂內開鑿水井,石質井蓋大多呈鏤空的銅錢式樣,這樣的水井有益于調節廳堂溫度,促進室內冬暖夏涼。
還有園林里的自然采光設計也很巧妙,他們在墻體上裝飾了許多磚砌瓦拼的花窗,雖然樣式和圖案各不相同,但都寓意吉祥,例如麒麟、葫蘆、竹節、如意紋,等等。這些花窗本身就是妙趣橫生的一道風景,而且游覽者還可以隔窗觀景,同時有效解決了采光和空氣流通,讓原本迂回昏暗的廊道變得亮堂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