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禪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陽白鄉李家莊村西側崗巒上。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158平方米,由東、西兩個院落構成。
位于西院的大佛殿為唐代建筑,其初創年代已不可確考,從殿內現存大梁墨書題記看,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也是國內唯一尚存的唐武宗“會昌滅法”之前的木構佛教殿宇建筑。
南禪寺平面圖
大佛殿內原有唐建中年間重建時的彩塑17身,現存14身。此壇彩塑自唐建中三年塑繪完成后,雖經后世數次補塑、重裝,仍然保存了唐代原有的題材內容和樣式風格。
盛中唐之際以豐腴為美的造像風格尚存。此壇彩塑,除迦葉造像外,其余佛、菩薩、天王、善財及阿難造像,均面相豐盈、肢體健碩、耳大垂肩,與敦煌莫高窟等盛中唐佛教造像的樣式風格基本一致。此外,壇上四尊立式菩薩均做S形站姿,是印度帕拉菩薩造像樣式對中國唐代菩薩造像影響的例證。
唐代流行的穿著、裝飾猶存。壇上立式菩薩上身袒露,項佩瓔珞,胸前斜扎絡腋,肩繞披帛,臍下系短裙,下著貼腿窄褲,跣足。頭上青絲均挽作高髻,旁插鈿花裝飾。此種穿著、裝飾,受印度笈多、帕拉造像影響,是唐代菩薩衣飾的主要特征,與莫高窟、麥積山等處唐代菩薩造像頗為相近。
南禪寺大佛殿 佛右后側脅侍菩薩像
唐代重要紋飾圖案基本保存。壇上釋迦牟尼佛右側塑有一尊立式菩薩,腰系短裙,右胯短裙上面現存一幅童子坐臥畫面;壇上釋迦牟尼佛身后背光上,現存山石、水波、樹木、云朵等圖案,大多屬于唐代塑繪的原有題材內容。據此可知,此壇塑像雖經后世補塑、重裝,外層圖案色彩已有所改動,與原塑不盡相同,但一些重要的圖案畫面、題材內容,仍然較好地保存和傳承下來,實為珍貴。
唐代須彌座基本保持原樣。佛壇中央釋迦牟尼佛所坐須彌座,橫切面為等邊六棱形。束腰以上疊澀、上枋部分,被須彌座上鋪設的雙重座幔垂搭遮掩,僅有兩身摩羯魚首露出;束腰兩側,各置蜀柱一根;束腰正中棱面與兩側棱面交匯處,各塑側臥力士一身,呈肩膀奮力抬扛須彌座狀;正中置一壸門,壸門正中塑置青鬃金毛獅子一身;束腰下有疊澀三層,中間一層做覆蓮狀;疊澀下置須彌基座,基座與最下一層疊澀間再做一層束腰,每一個棱面交匯處仍置小蜀柱一根。佛直接坐于須彌座上,而不再于須彌座上置蓮座,是中晚唐五臺山及周邊地區佛座制作的基本樣式。此樣式之主要特點,在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佛壇中央釋迦牟尼佛所坐須彌座上有同樣體現。
南禪寺大佛殿佛壇須彌座
此壇唐塑在中國古代佛教造像史乃至思想史上有重要價值和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此壇唐塑是中國內地目前所知塑繪年代最早的一壇泥質彩繪造像遺存。也是目前所見制作時間最早的一壇“華嚴三圣”造像。幾乎可以肯定,南禪寺不會是“華嚴三圣”的始創寺院,有可能僅是對五臺山地區開風氣之先的名寺、大寺的模仿或跟進。但此壇造像仍為后人認識和研究中唐之際五臺山及中原地區的華嚴造像提供了實物依據。
2.由身著螺旋紋鎧甲的騎獅文殊及于闐王、善財童子構成的組像,是國內所見制作時間最早的“護國文殊”和“新樣文殊”遺存。當然,此組造像亦應非南禪寺首創,或也是模仿、借鑒五臺山其他名寺、大寺題材樣式而成,但同樣為我們認識和探討中唐以降文殊題材造像乃至文殊信仰變化提供了實物依據。
3.大佛殿佛壇善財參訪摩耶夫人的造像,是大乘佛教的“菩薩行”思想和實踐,通過“像教”方式的又一精彩表述和體現,也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結合后,佛教造像進一步中國化的又一生動例證。
南禪寺大佛殿唐塑
南禪寺大佛殿的所有唐塑,以不同的呈現形式分別收錄在新書《山西國寶精華·南禪寺大佛殿唐塑》及《和光靜影·南禪寺大佛殿唐塑》中。書中所有圖片均由專業文物攝影團隊進行實地拍攝,忠實還原了兩組彩塑的現狀,為讀者提供了最大的欣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