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豈無他好,樂是幽居。——陶淵明《答龐參軍》
美學家宗白華說:精神的淡泊,是藝術空靈化的基本條件。人有列差,志趣各異,但不管藝術還是審美,都需要一份閑情。
一間書房,就是一個世界,既藏塵俗之事,亦涵塵外之心。閑銷日月,靜觀萬物,于煙火塵世之中,獨享人間清歡。
一間書房,就是一片小天地。
中國人身心是服膺自然的,中國人的哲學觀是天人合一的。所以有諸多文人將書房筑于山林,隱于郊野。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南宋詩人陸游將他的“老學庵”筑于鏡湖之濱,開門臨水,啟窗見山,心游神馳,一派天然。
明人李日華理想的書齋是:在溪山紆曲處擇書屋,結構只三間,上加層樓,以觀云物。
張岱有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綠暗侵紗,照面成碧,圖書四壁,充棟連床。
這些將身外余事,活成了閑雅文化的讀書人,在書房這片小天地中,活的通脫逍遙。
一間書房,就是一個安樂窩。
倪正父《鋤經堂》述書房至樂五事:靜坐第一,觀書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與良朋講論第四,教子弟讀書第五。
晨起吟詩冥想,吐納紫氣,隨意讀陶杜詩、韓蘇文數篇;午后西窗下,蒔花弄草,以觀萬物生意,取青山野趣。中宵品茗清談,遣寂除煩,一爐煙,一壺茶,坐談笑語,窮日徹夜。
此勝情勝景,不啻桃源仙境。
林語堂先生說:中國人的氣質在書房之中。
一間書房,對一個人的氣質涵泳陶養,是俗世的物質攀附所不能比擬的。書房之器,古雅可爽精神,案上之書,明凈為陶性情,一間書房,就是一個安樂窩。
大丈夫擁書萬卷,何羨他人南面百城!
一間書房,就是一個獨樂園。
古人說樓居讀書,其快有五:無剝啄之驚,一快也;可遠眺,二快也;無濕氣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顛,與鳥交語,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
有趣的靈魂出拔于常俗,書房之中:徜徉筆墨、焚香品茗、兀坐吹簫、清談弈棋,至于篆刻,傳拓,校書,操琴,振樂諸般文人雅行,皆為清心藝事。
門外熱鬧鼎盛,營營擾擾,與我輩何干?
北宋文學家司馬光,在洛陽建有獨樂園。
園子很小,但聚書出五千卷,建讀書堂,又有秀水軒、釣魚庵、種竹齋、采藥圃、澆花亭、見山臺,發奮著述之余,釣魚種竹,澆花采藥,獨樂其中。
司馬光在園內住了十三年,遠辟塵俗,思接千載,寫出了浩瀚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司馬光從朝中退隱,只帶一傭人清居獨樂園,與故友們少有往來,他在《閑居》一詩中寫道: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我已幽慵僮更懶,雨來春草一番多。
一間書房,能隔絕塵氛,亦能成就真我。居于書房之中,以草色為麗景,得萬物天趣;以硯墨為良田,得千古留名。
一間書房,就是一個世界。
靜時讀書史,月明自煎茶,清夜安眠,白晝能閑。放下蠅營狗茍,無意人間是非,愿你如一抹世間閑云,棲心于書房之中。